提案人:沈家聪,南京理工大学科协常务副主席,教授,我会监事会副主席
调研情况: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挑战,服务制造强国等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努力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问题的工程师队伍。卓越工程师是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缺乏一套清晰的职业发展体系。加快培养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打造世界工程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提升国家硬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构建具有江苏特色的卓越工程师制度体系,畅通我省卓越工程师职业发展通道,助力构建“人才强省”。
问题分析:
我国工程师队伍是支撑国家创新发展的主要力量,是科技竞争的优势所在,相较于美国每年培养40万名工程师,我们每年培养400万名,我们在抓数量的同时也需要狠抓工程师培养质量,把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落实好。当前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卓越工程师计划)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是与企业脱节,学生在校阶段所做的课题与企业一线的课题结合不紧密;
二是与专业学会脱节,工程能力评价标准、课程体系内容缺乏统一标准和引导;
三是培养环节与企业实际脱节,实习环节、实训条件不尽人意;
四是政府对于“卓工计划”的支持政策没有到位,如给学校增加免试推荐研究生指标,对企业减税等,对于学生的政策激励趋于淡化,学生报名入选卓工计划的积极性不如以前;
五是企业主体性和积极性都在逐年下降,客观上硬件条件和人员保障不能满足批量学生到企业,主观上不愿意投入人力物力来创造条件接待师生。
具体建议:
目前的工程技术人才(工程师)培养体系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将科学原理创新开发为科技产品设计蓝图,这部分主要由高校的专业学位硕士来实现;二是由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将图纸、科技成果转化落实为实际产品,这部分主要由应用型本科及职业技术本科实施。本、专科工程人才培养环节由“课程教学+实验、实训、实习教学+学术科技竞赛及社团活动+毕业设计”等来实现;专业学位硕士主要通过“真刀实枪”参加项目开发的科研实践、团队协作等来培养。通过学校、企业、学会社团的协作,紧密结合企业创新发展的技术攻关和人才需求,推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实施的卓越工程师计划是大有可为的。为了更好完善我国工程师队伍的建设与培养,应根据当前工程师培养机制及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一)教育界与行业协会(学会)、企业界联合制定卓越工程师评价标准。依照《华盛顿协议》主要精神,参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由教育部门、高校、行业协会(学会)及企业共同制定卓越工程师的评价标准、监测标准,可以分为通用标准和专业标准,引导不同途径、不同方式、不同环境中培养的工程师都有统一的评价标准,提升工程师培养质量,真正把卓越工程师计划落地、落实。
(二)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应做适当调整,通过多种手段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调整人才评价内涵指标,重视高校教师的工程能力培养与评价,激励企业人员特别是高层次的科研人员加强与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合作。强化企业责任,通过政策引导企业深度参与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政府出台政策并大力投入,建设以优质企业和重点高校的联盟,建设面向专业或专业类的实习教学资源和软硬件平台,形成长远的“双赢机制”。
(三)在本科职业教育中推行工程技术人才(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目前卓越工程师计划只在普通本科学校实施,建议可以在职业本科学校进行试点。职业本科教育是技能社会重要支撑者和推动者,从建立技能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到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路径培养卓越工程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和渠道。
(四)强化高校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卓越工程师需要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需要多学科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应构建一个综合实践培养、工程素质拓展和实习实训相结合的工程实践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将工程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融入到理论教学中,通过实际的工程案例使教学内容更加贴合实际生产。此外,还要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与创新意识。鼓励学生提前进入实验室,跟随科研团队开展创新实验工作。
(五)建立企业间或校企间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采用企业人才交易、人才短期租赁的灵活机制,通过转会或出租工程师,使得企业获得相应报酬,鼓励企业共享卓越工程师,通过在交易期间、租赁期间约定工程师的成果归属,使得企业和工程师个人都可以享受成果效益。同时建立企业荣誉评定与卓越工程师建设挂钩机制。有些企业对工程师的职称、技能人才的评定并不积极,认为卓越工程师评定挤占企业研发时间,甚至因评定职称而发表的专利、论文等造成企业商业秘密泄漏。建议企业进行荣誉评定、政策补贴享受能与卓越工程师进行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