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介绍 专家人才库 调研选题库 研究成果库 数据库
“双链”融合助推江苏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2-03-16 阅读量:505


调研情况:

当前,人工智能领域已成为全球最为活跃的创新领域,人工智能产业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江苏是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基地,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是实现我省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我省人工智能产业规模集聚效应已初步显现,产业链较为完整,基本覆盖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等环节,且创新基础较好,已有5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涉足人工智能研究,18所高校设立了人工智能专业。在智能机器人、智能传感器、智能芯片等领域已掌握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全省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近万件,总量位居全国前列。

问题分析:

但我省人工智能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的以下问题:

一是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广度和深度亟待拓展。目前,江苏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主要集中在制造业,融合领域较为单一,且人工智能在制造业领域应用的深度仍待进一步挖掘,融合发展的综合效应还未显现。

二是人工智能基础技术研究引领支撑作用有待增强。尽管江苏人工智能在技术研究方面有所突破,但在核心技术和关键领域面临的“卡脖子”问题依然突出,技术上对外依赖度较高,整体市场竞争力偏弱。

三是缺少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高端产品较少。江苏软件企业大都以人工智能行业应用为主,真正具备人工智能基础算法和通用智能软件研发的企业较少,部分重点软件企业人工智能积累不足,企业资源整合能力弱,缺乏龙头企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四是人才培养有待进一步加强。江苏自2018年发布《江苏省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后,在制定其他人工智能专项政策,以及推动部门联动、聚力支持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培养等综合施策方面仍待进一步加强。

具体建议:

一、构建区域示范性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体系

一是构建以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相融合、产业数字化转型为目标,以应用牵引、跨界融合、开放共享为核心的人工智能生态体系;二是依托人工智能龙头和骨干企业,建设人工智能基础技术开发平台、应用性支撑平台和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在重点领域率先开展人工智能创新应用;三是强化科技创新联动发展,推进长三角人工智能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构建以南京、苏州、常州和无锡4个城市为核心的“人工智能科技创新走廊”,加快培育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提升创新发展引领能力。

二、补齐短板弱项,做强人工智能产业链

一是积极参与人工智能领域“卡脖子”技术攻关,推进技术原创性研发和融合性创新。二是充分发挥产业链应用层优势,重点面向制造业、能源、交通、物流、商贸、医疗、教育等重点领域,开展人工智能融合应用试点示范,推广智能应用场景。三是努力做强产业链技术层,鼓励企业加大创新研发投入,重点推动人工智能芯片、算法与软件、智能感知、自然语言处理等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四是提升基础层技术研发水平,强化共性技术供给,依托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带动产业界突破前沿基础理论和算法,研发专用芯片,构建深度学习开源算法平台等。

三、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强化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合理配置江苏创新资源,重点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新材料等优势领域,布局一批江苏省产业创新中心,引领带动江苏经济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向高端迈进;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上下游企业共建产业创新中心,推进产业和创新深度融合;建立政府为主导的区域技术融合创新体系,将产业链“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验开发”升级为联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政府等主体的共同创新生态系统。

四、强化人工智能创新人才支撑力度

一是加大实施人工智能高层次人才计划,按照细分行业类别、技术领域建立人工智能高端“智库”。二是依托“双一流”高校,打造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相结合的学科体系,培育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为人工智能人才培育提供重要载体。三是依托重大人工智能应用项目,加强与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订单式培养所需人才,强化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建立健全人工智能产业人才体系。

Copyright 2014-2021 江苏省工程师学会秘书处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梦都大街50号东楼528室  电话:025-86670727、025-86670726
  工信部备案号:苏ICP备1506116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