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并围绕实体经济发展进行系统部署。这是党中央立足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抉择,对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体经济直接关系到产业良性发展、民生不断改善和消费需求升级,是一个国家、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根基与核心。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发展,强调“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经济发展任何时候都不能脱实向虚”。在世界经济格局 深刻调整、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大背景下,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目前,我国实体经济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供给侧产能过剩、市场供需不平衡所导致的经济结构亟待转型。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生产过程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的迭代升级——通过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淘汰和清理落后产能,生产高质量产品,从而实现市场供需的相对均衡。而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中,这一解决方案则需要以科技创新作为内在动力来驱动。
问题分析:
(一)存在不平衡现象,包括供需不平衡(一方面产能过剩,另一方面有效供给不足)、区域不平衡(苏北、苏中和苏南发展不平衡)、产业不平衡(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不平衡,制造业中先进制造业相对落后)、城乡不平衡等方面。
(二)实体经济发展有待加强。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变,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与之相适应的必然要求。作为全国最发达地区之一,江苏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容忽视,全省产业仍未进入全球产业价值链中高端。
(三)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还未完全显现。未来实体经济的发展无疑会将科技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而创新能力的深入度与专业度将直接影响到基础研究能否有效实现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成果转化,在给创新者带来直接收益的同时也推动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
具体建议:
(一)优化营商环境
一是要拓展投资价值链,以优势产业和优惠政策吸引投资者进入市场;二是降低创新中介组织的准入门槛、下放自主研究和科研经费使用权限、鼓励科研机构向自主创新自负盈亏的应用型企业转型、制定并落实保护知识产权的相关政策;三是鼓励各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产业技术联盟,打造产业共性技术供给体系,同时发挥领先用户在产品成果转化中的带头作用;四是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等创新主体的研发合作,支持建设一批产学研多方参与的关键技术研发平台。
(二)强化区域协同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需要一定的经济发展作为支撑,省内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有所差异,制约了地区之间产业结构的调整,阻碍了先进实体经济产业链的发展。要充分发挥各地区的独特优势,以新经济的发展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把地区劣势转变成拉动经济增长、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优势,逐渐缩小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各地区之间发展水平的差异会制约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加剧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不利于实体经济的优化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三)深化产融结合
实体经济下的科技创新项目开发对资金投入规模的要求较高,要推动金融资源在实体与虚拟经济之间的合理优化与配置,设立专项资金项目引导优质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倾斜,建立科技创新类金融项目的数据资料库,从金融改革角度缓解科技创新压力的重要方法。
(四)推动人才引进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要采取更加有吸引力的政策吸引聚集实体经济发展的急需人才和团队,重点是钢铁、装备制造、化工、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信息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生产性服务业方面 的人才。要围绕我省实体经济发展需求,采取多种模式和有力措施,充分吸引利用长三角丰富人才资源,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政策,挖掘人才潜力,让人才存量在实体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