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经济带来巨大冲击,也给生物医药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江苏是医药产业大省,医药创新企业聚集。近年来,我省通过鼓励原始创新,加大药品申报和投产上市的指导帮扶力度,缩短产业化进程,获批新药数量居全国首位,预计2020年,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将超6000亿元。作为江苏近年来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我省生物医药产业正处在医药大省向医药强省转变、加速迈向“世界级”的关键节点,推进江苏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应该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问题分析:
但是,在调研中发现,江苏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仍然面临一些“瓶颈”。一是生物医药领军企业国际竞争力有待加强。与国内其他兄弟省、市相比,我省医药产业的科技创新、新产品销售收入以及专利申请数相对较高,但是与跨国制药巨头相比数量仍相对较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尚未形成,国际市场占有率较低。出口主要以附加值较低的原料药为主,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较低,导致在国际分工中处于比较劣势地位。除恒瑞、豪森、扬子江等传统制药企业以及信达等新兴生物制药公司以外,小型医药企业的数量占比达80%,呈现小而散的局面,资源利用率不高,发展较为单一。二是集群发展能力有待提高。我省目前已形成苏锡常医药产业群、泰州医药城、南京“药谷”以及连云港新医药产业基地“四大医药板块”,提升了产业的集约化水平,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但各园区的企业、创新平台、服务机构之间并没有进行充分协调合作,协同效应、集群发展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产、学、研融合有待进一步加强。作为医药大省和教育强省,我省汇聚了大批医药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科教优势与开放优势明显,研究和技术实力强,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但尚未建立产学研合作的创新联盟机制,科研成果转化为具有竞争力的现实产品的比例较低。四是医药企业转型升级的压力日益加大。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正逐渐被市场淘汰。特别是对于原料药生产企业,不仅附加值低且污染较严重,如何促进医药产业转型升级、缓解生态环境的压力也是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具体建议:
一、实施品牌化发展战略,促进江苏医药产业做大做强和优质发展。在加快国际化的进程中,一方面,对于创新药和生物药,要加大对头部企业的支持力度,推进企业引进人才、创新“核心技术”,获得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技术认可和市场认可;另一方面,利用中医药资源优势,加强对现有中医药经典方、验方的二次开发,扩大传统中医药产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市场的影响力。同时,树立品牌意识,打造“江苏医药创新创造”的品牌,巩固现有优势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优势地位,在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找准自身定位,稳步提升产品的国内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
二、发挥产业集群优势,促进产业合理布局、合理分工、协同高效发展。一方面,根据“四大医药板块”的各自优势,优化生物科技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合理分工的差异化技术布局。如,无锡、苏州可以重点发展生物医药服务外包以及基因工程药物制备技术、靶点检测生物试剂技术为主;南京高校、科研机构资源丰富,可作为生物医药技术基础性研究基地,并为其他地区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另一方面,发挥现有产业园区的集群优势,加大医药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发展医药产业龙头企业,形成以龙头企业为中心,各中小型企业协作的发展模式,带动医药企业协同发展。
三、提高成果转化能力,促进产、学、研融合发展。一方面,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沟通合作,通过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合同等方式,促进产、学、研合作,落实上市持有人制度,提高科研机构的积极性,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新产品研发效率。探索建立医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为医药产业引进项目提供必要的支撑与配套服务,为医药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加快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创新管理模式,探索风险投资和研发外包的服务模式,培育高效生物医药孵化器和创投基金,助力高成长性的种子期生物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引导社会资金进入,降低创新风险,使研究者更专注于技术创新本身的工作,而不用担心资金问题。
四、引导企业增加高技术投入,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加强对企业的规划引导和指导,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鼓励企业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对“低耗能、无污染”的企业给予支持扶持,对医药生产企业的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增加资金投入和奖励补助力度,增加高技术投入,补链强链,促进医药行业完整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吸引更多医药产业落户江苏,形成“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