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近年来,江苏省大力推进网络强省、数据强省、智造强省、智慧江苏建设,信息技术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规模总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目前,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和软件信息服务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超过2.5万亿元、9500亿元,云计算和大数据服务收入分别超过262亿元、220亿元,物联网、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分别超过6000亿元、700亿元,为服务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作出了重要贡献。
问题分析:
但也应看到,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持续增大的外部压力,以及疫情变化带来的诸多不确定性,使得全省电子信息产业面临“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从外部看,疫情导致的产业链关键环节海外“断供”风险不断加大,尤其是美国采取的“实体清单”等措施,很可能将造成对电子信息产业从实际应用环节到基础研发环节的全产业链打压,以及对半导体设备、高精密仪器等产品进出口贸易的精准打击。从内部看,江苏电子信息产业尚未形成完善的产业集群机制,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不完善,集群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不高;产业结构总体层次偏低,存在电子信息设备制造比重较大,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等比重偏小的“硬重软轻”现象;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升,位于价值链高端环节或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数量偏少等。
具体建议:
当前,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演进,硬件、软件、服务等核心技术体系加速重构,电子信息产业正在迎来新一轮变革。江苏必须着眼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精心谋划,抢抓机遇,前瞻布局,抢占高地,推动全省电子信息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为担当“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使命作出新贡献。具体建议有: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做实布局谋篇。立足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围绕区域错位发展,在省级层面统筹谋划电子信息产业布局,打造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并加强产业集群间联动发展,形成生态联盟、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要依托电子信息材料和设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延伸拓展上下游产业链;聚焦软件应用和信息服务等等短板,补齐产业链条;加速推进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工业领域融合渗透,带来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和产业形态的深刻变革。
二是发挥龙头效益,促进协同发展。围绕“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发展模式,加快扶持一批对电子信息业结构调整、产业提升有一定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并强化企业间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引导配套企业与龙头企业的衔接和集聚,推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完善产业链协作配套体系。要善于捕捉培育完善内需体系等战略机遇,鼓励扩大有效投资,力求完善一批产品科技附加值高、带动性强、有利于形成产业集群的重大项目,完善各产业集群地的产业链建设,形成葡萄串效应。
三是牢固创新支撑,完善政策体系。加快创新资源集聚的政策支撑体系,鼓励各地分类制定高端人才吸引、新兴产业孵育、科技金融结合的专项政策措施,引导电子信息企业在产业优势领域精耕细作,持续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加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鼓励园区和重点企业设立技术创新公共平台,同时发展一批市场化、专业化的新型创业服务机构,形成较具规模的创业创新载体。健全以技术交易市场为核心的技术转移和产业化服务体系,建立完善科技成果信息发布和共享平台。
四是建立评价制度,调整政策导向。参考世界级产业集群发展经验,由省级主管部门牵头,制定科学的集群发展评价制度,追踪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定期评估政策实施效果,并以此为依据适当调整下一阶段的政策导向和发展策略,有效保障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稳定发展。同时,各级主管部门要重点加强产业发展的分析研究和预测预判,依托专业团队开展更多的课题研究,切实提高决策的前瞻性、预见性和全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