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介绍 专家人才库 调研选题库 研究成果库 数据库
发挥“大数据”技术优势,提升疫情常态化防控水平
发布时间:2022-03-28 阅读量:375

调研情况: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我省运用“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构筑起群防群控的严密防线,全省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信息化与大数据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主要有: 一是智慧城市建设滞后,部门间协同作战低效。部门间数据壁垒、数据孤岛仍存在,系统互联、数据共享效率低下,协同作战能力较差。二是监测预警体系单向、被动,难以应对复杂疫情。现行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防控已知传染病效果好,但对认知少、发展快的复杂疫情,缺乏横向验证,容易出现预警失灵。三是传统医疗信息化建设模式有缺陷,数据精准度差。需采集数据标的不明确,采集工具不够标准化;数据标准程度低,无统一编码和名称;大数据等技术临床应用不足,临床救治与数据应用需求脱轨。四是各类安全保障尚不健全,数据“裸奔”上线。一方面,大范围、多层级保密信息网络建设滞后,含隐私信息的标密数据传递耗时耗力。另一方面,由于对个人数据隐私保护的立法滞后,目前数据的归属权和使用权还不明确,数据共享开放缺乏管理,数据应用缺少准入和退出机制等。抗击疫情过程中,跨机构、跨条线、跨部门、跨区域的数据交互联动频繁,各类管理数据、业务数据的分类、分级防护管理,以及流转过程中的安全管理亟待关注。 

问题分析:

一是智慧城市建设滞后,部门间协同作战低效。部门间数据壁垒、数据孤岛仍存在,系统互联、数据共享效率低下,协同作战能力较差。

二是监测预警体系单向、被动,难以应对复杂疫情。现行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防控已知传染病效果好,但对认知少、发展快的复杂疫情,缺乏横向验证,容易出现预警失灵。

三是传统医疗信息化建设模式有缺陷,数据精准度差。需采集数据标的不明确,采集工具不够标准化;数据标准程度低,无统一编码和名称;大数据等技术临床应用不足,临床救治与数据应用需求脱轨。

四是各类安全保障尚不健全,数据“裸奔”上线。一方面,大范围、多层级保密信息网络建设滞后,含隐私信息的标密数据传递耗时耗力。另一方面,由于对个人数据隐私保护的立法滞后,目前数据的归属权和使用权还不明确,数据共享开放缺乏管理,数据应用缺少准入和退出机制等。抗击疫情过程中,跨机构、跨条线、跨部门、跨区域的数据交互联动频繁,各类管理数据、业务数据的分类、分级防护管理,以及流转过程中的安全管理亟待关注。 

具体建议:

一是统揽数据融合制高点,构建精准防控体系。疫情防控不单是卫生健康部门的责任,更是全社会、全方位的工作,要坚持方方面面一盘棋。要积极推动智慧城市建设,从体制机制着手,打破各部门间的制度藩篱,推动多部门工作协同、各系统数据共享共通,构建横向到边(政府、企业、个人)、纵向到底(国家、省、市、区县、乡镇)的双维度需求响应体系,实现纵向贯通、横向协同,为城市治理和疾病防治提供健全有效的智慧系统。 二是把握数据共享关键点,健全两大区域平台。一是以数据标准为基础,进一步完善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加快建设统一权威、互联互通、高效实用、安全可靠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采集和汇聚全区域健康医疗大数据,规范建设标准、技术规范和工作机制。

二是以数据联通为支撑,进一步建立完善区域应急管理平台。依托政府政务内、外网,充分整合卫健、公安、交通、民政等部门(单位)及社会各方面的数据资源,构建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应急管理平台,科学合理调配人员和物资,实时掌握各类物资的流通和使用情况,精准了解资源所在位置、流通轨迹及生产周期,推动覆盖全域的资源协同调配,确保重要物资供应保障的高效、安全、智能。 

三是找准数据应用切入点,提升三大服务能力。一是加强大数据分析,提升疾病控制和监测预警能力。以新发突发传染病、不明原因疾病为重点,坚持“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完善网络直报系统,建立功能完善的疾病控制和监测预警平台。二是释放大数据动能,提升疾病救治和疫苗研发能力。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依托实体医疗机构面向患者开展线上咨询、在线复诊、检验检查预约和结果查看等服务,避免患者到医院就诊引起交叉感染。针对大医院人满为患的问题,大力推进区域远程会诊,通过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人工智能辅助系统,快速帮助基层或定点医院对发热等重点患者进行排查,有序分级治疗。同时,依托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收集、汇聚与疫情相关的流行病学、临床治疗及其他有用的数据,为疫苗及药物的快速开发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和数据支撑。三是强化大数据支撑,提升舆情管理和健康宣教能力。建设权威的疫情信息发布平台,实现疫情信息及时动态更新和分层精准覆盖,提高政府公信力。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的新闻推送,加强舆情研判和引导。 

四是营造数据发展增长点,完善四项保障机制。一是加强区域统筹规划。政府有关部门牵头规划,搭建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平台,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各类专业平台,面向各方提供服务。二是强化政府投入保障。建立完善政府投入、分级负责的经费保障机制,持续加大公共卫生财政资金保障力度,动员社会多元投入,加大对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支持。三是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建立长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形成聘用、考核、绩效和奖惩制度体系,保持队伍稳定。四是筑牢安全防护体系。从安全规划、管理制度、机构设置和能力建设等方面加强网络信息安全体系建设。研究个人信息保护与信息共享安全管理模式,探索分级信息平台和卫生区域信息平台中患者健康档案数据保护和授权使用方式。

Copyright 2014-2021 江苏省工程师学会秘书处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梦都大街50号东楼528室  电话:025-86670727、025-86670726
  工信部备案号:苏ICP备1506116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