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分析:
当前江苏化工产业主要存在化工园区重复建设、发展同质化情况严重、规划和定位缺乏超前意识、产能过剩、创新体系不完善和缺乏产业项目联动等问题。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提升江苏省化工产业竞争力、丰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化工行业必须坚持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路线。
具体建议:
一、持续深入推进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行动
一是要合理运用法治、行政、市场手段,依法依规推进全省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二是吸纳专业人才,整治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管,落实覆盖全方位、全过程,实现各类风险隐患可防可控;三是淘汰关闭低端落后企业,做好“三清”处置工作。对确定为停产整改、限期整改、异地迁建的企业,督促其制定“一企一策”的整改实施方案;四是加快研究制定化工园区认定条件,在完成全省化工园区论证认定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全省示范一批优秀园区、规范整治一批化工园区、淘汰取消一批不合格园区;五是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实行严格的安全生产管理认真落实企业主体责任,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六是完善现有公用工程保障体系,构建三级联动应急保障机制,加快建设省级应急救援基地。
二、坚持生态为基,以节能环保倒逼园区发展转型。
一是合并精减园区数量,提升园区发展质量。对于不适宜当地生态环境建设、与社区矛盾突出的园区坚决予以搬迁或关闭。在加快实施绿色化改造上,不新建不扩建,坚持“铁腕治污”,不断健全环保长效管理机制,完善环保执法监管体系。积极发展循环经济,落实节能减排举措。
二是严格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构建产业生态链,实现关联企业集中布局,上下游协调发展,最大限度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与循环利用率。
三是园区企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切实加强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与技术装备推广,园区内生产企业要逐步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逐步修复生态。切实加大对园区及周边地区的生态建设投入力度,确保生态建设投入年均增长幅度高于区域经济总量增长速度。
四是优化区域生态空间结构,积极开展园区周边生态防护林建设,加快推进生态廊道建设,启动实施生态防护林建设,不断提高园区绿化水平。
三、做好精细高质量发展产业布局
结合国家“十四五”关于发展格局、产业体系与产业链构建的最新要求,按照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思路加强顶层设计,综合产业基础、定位、规模及区域土地、环境、安全等承载能力科学确定土地开发规模、产业定位与发展规模。在布局前注意借鉴国外成功化工园区企业建设经验注重绿色发展,重点推动完善适用于化工园区的安全环保标准体系。重点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的项目,高起点推进沿江地区转型和沿海地区战略性布局。着力破解“重化围江”突出问题,压减沿长江干支流、京杭大运河和通榆河清水通道两侧1公里范围内以及太湖一级保护区内、环境敏感区域、城镇人口密集区、化工园区外和规模以下化工生产企业数量。凡是达不到有关安全环境卫生等标准的企业,关闭、迁企业或迁群众。推动产业关联度高、安全和环保达标的企业搬迁入园,完善化工园区产业链。
四、做好化工园区可持续发展工作
一是支持行业头部企业在高端产品、关键环节实施技术改造,优化能源结构,加快产品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支持化工行业进行重要技术革新,推动基础化工产业的清洁化与低碳化改造。促进产业向专业化、高端化发展,新兴产业集聚、规模发展。主动对接并积极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及省市行动纲要,加快培育新材料、生命医药、高端精细化工等新兴产业。
二是强化创新意识,加快构建园区创新体系。加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公共实验室建设,促进相关化工产业的共性技术研究与成果转化。逐步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的全覆盖,形成一批具有相当规模、专注于新兴产业某一细分市场并具有世界领先优势的创新企业。推动人才链与创新链、资金链、产业链的有机衔接,加快集聚一批行业急需的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
三是大力建设智慧园区,推进智能、互联网技术在化工行业的应用。加快各企业建设智能化车间,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提升物流柔性服务水平,发展智慧环保,实行智慧管理。构建统一的管理平台,对循环经济、节能减排、资源共享、能量梯级利用等提出规范要求,努力在提升园区管理的智慧化水平上下功夫。
四是多渠道融资,保障园区创新转型。对规划科学、管理规范、运行良好的园区,政府多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加大对化工新材料产业创业投资和财政支持力度,将化工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等纳入到财政专项资金等专项发展计划中。提高化工产品出口退税率,并通过税收优惠、专项资助等方式,鼓励化工高新技术与产品出口及国际先进技术、产品、人才引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资源与原料地或消费市场国投资建厂,收购兼并;支持企业通过收购、合作等方式设立海外研发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