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镇江市根据全省统一部署,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在全省率先打造“三个区”,为美丽江苏打造镇江样板。一是碳达峰先行区:建成索普化工、华电句容电厂等碳捕集封存利用项目,创成低碳景区6家、低碳学校和低碳社区30多家;二是源头治理示范区:累计创成国家级绿色工厂18家、节约型机关70余家、省级以上绿色商场5家;三是环境基础设施样板区:新增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2个、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试点4家、危险废物全生命周期视频监控试点39家、生态缓冲区2个。但是,当前镇江乃至我省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方式等根本性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建设美丽江苏仍需加倍努力。
问题分析:
1、产业和能源结构尚待转型。以镇江市为例,重工业占比约为80%,煤炭消费总量居高不下,新能源占比不足10%,污染排放总量和强度仍处于较高水平。
2、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污水收集处理体系尚不健全,城市老旧破损管网等问题突出,面广量大的农村自然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依然是短板。
3、空气质量总体水平仍然不高。在长三角三省一市中,江苏PM2.5和优良天数比率等指标长期低于浙江、上海,在全国排名20名之后。
具体建议:
1、把握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机遇,优化产业和能源结构。在我省产业和能源结构偏重的情况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虽然任务艰巨,但也是重大战略机遇,要因地制宜、试点先行、逐步推开。一要在镇江等国家低碳试点城市率先建设碳达峰先行区和绿色转型示范区,加快推动能源、产业、交通、用地四大结构的转型优化,推动“小散弱”园区的整合,对工业用地、能源消耗、污染排放等指标进行整合统筹,集中支持保障低碳环保产业大项目;二要严控“两高”产业发展,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和过剩产能减压力度,实施电力、钢铁、水泥、平板玻璃、修造船等产能过剩行业产能减量置换,强化能耗、水耗、环保、安全等标准约束,加快推进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或依法关闭,推动存在重大环境安全隐患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就地改造达标、异地搬迁、关闭退出;三要鼓励各地加快推进太阳能光伏综合利用,合理开发地热能、风能,积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四要积极实施“绿色车轮”计划,推广使用新能源、清洁能源车船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推进公共服务领域和政府机关优先使用新能源汽车。
2、深入贯彻绿色发展新理念,加强生态修复和考核管理。江苏是经济大省,也是生态大省,根据全国首个县域/市辖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研究报告显示,江苏省县域及市辖区GEP百强数量均居全国首位。要进一步转变观念,破除唯GDP论的惯性思维,把握国家对宏观经济从稳增长到调结构的转向。一要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加快出台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标准和应用体系,有序推进GEP核算成果进规划、进考核、进政策、进项目,推进我省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将更多的美丽风景转变为美丽经济。二要鼓励推动各地加快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修复,深入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完善江河廊道生态防护林,推进长江和运河“两廊”造林绿化,实现应绿尽绿;推动重点湖泊区域退田(圩)还湖(湿),扩大湖泊水域面积;健全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多层次湿地保护体系,推进城乡小微湿地保护修复;实施长江、京杭大运河等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行动,积极打通“南京—镇江”长江江豚迁移廊道,加强江苏镇江长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和长江扬中段暗纹东方鲀刀鲚国家级水产种质保护区管理。
3、多措并举,精准实施大气和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一要加强区域间联防联控,严格落实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年度计划,加强各城市环境协同监管和重污染天气联合应对,完善“省—市—区—企业”污染天气应对三级预案体系;二要逐步扩大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绩效分级和应急减排措施实施范围,落实“一企一策”、“一行一策”应急减排方案,明确不同应急等级条件下停产的生产线、工艺环节和各类减排措施的关键性指标,实现可操作、可监测、可核查,确保缩时削峰;三要严格实施能耗“双控”,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强化 PM2.5 和臭氧浓度“双控双减”,精准实施一批大气污染防治工程,全力削减污染负荷,力争在“十四五”末,将全省PM2.5平均浓度降至30微克/立方米以下,优良天数比率提升到85%左右;四要加强城市老旧破损管网和农村自然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善污水收集处理体系,有效减少面源水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