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介绍 专家人才库 调研选题库 研究成果库 数据库
强抓人才工作深化产才融合
发布时间:2022-05-20 阅读量:403

调研情况:

“十四五”时期,是我省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开好局起好步的关键期。通过我委今年7月开展的“江苏产才融合的人口发展状况”调研发现: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力资源要素开始出现转折性变化,高素质人力资源问题将成为制约我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十四五”期间,我省必须强抓人才工作,深化产才融合,不断提升我省对人才的吸纳力、吸引力和承载力,只有让人才在江苏的发展“引得来、育的强、留得住、用的足”,才能为“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走在前列,筑牢发展基础,增添发展动力。

问题分析:

一、江苏人力资源发展现状和问题

(一)总量保持增长,增速逐年放缓。2019年新增常住人口仅为0.20%,人口出生率9.12‰,比全国低1.36个千分点,预计“十四五”期间我省人口将出现负增长。

(二)结构总体合理,老龄化程度加深。我省老龄化程度居全国第一,到2030年总抚养比将超过50%,人口红利将消失。

(三)劳动力成本上升,就业吸纳能力不足。“十三五”期间,我省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了近7%,平均工资年均涨幅达9.1%。近10年来,广东规上工业企业从业人数的比例高出我省5个百分点以上,我省就业对人口吸纳能力不足。

(四)创新型省份建设不断加强,但领军型企业和研发平台培育不足。虽然我省各项创新指标长期居全国前列,但2013以来我省企业科研机构人员增长速度由6.46%放缓至1.35%。我省不仅缺乏华为、阿里这样的领军型企业,且对国家级高端研发平台、大科学装置引入不足,新工科人才规模与产业需求不适应。

(五)人才政策体系日趋完善,但精准性集成性有待提升。我省的人才政策比较“宏观”,人才认定门槛高,前置条件多,不适应新科技革命、新产业形态、新商业模式的需要。

(六)经济发展水平高,但城市吸引力有待加强。2019年我省常住人口同比增加29万人,比浙江少近100万人,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浙江低8499元。在教育的公平性、医疗保障的可及性、住房租售可承受性等方面都需加以改善。

具体建议:

二、深化产才融合,聚集优质人力资源的建议

(一)着重于“引”,强化政策吸引力。一是聚焦我省重大发展战略,以扬子江城市群、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江苏自贸区、江淮生态经济区和淮海经济区为依托,打造协同发展的人力资源空间布局,支持建设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二是聚焦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实施万名博士后集聚计划,共建科研平台,引进国家级科研平台。三是改革完善现行的人才政策和评价机制,并动态对标他省人才政策,对各类人才分类制定专项的扶持、激励政策和职称评价制度。

(二)着重于“育”,放大教育资源优势。一是省市共建,推进全省高等教育全覆盖。扩大高等教育、国际留学生招生规模。出台专本硕博连读和继续教育的支持政策。二是建立“专业复合+经管综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推行产教融合的现代学徒制,设立一批“新工科”专业。三是出台硕博士研究生就业见习制度,制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和知识更新方案,落实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实施意见,支持企业自主培训员工。四是构建世界技能大赛、江苏技能状元大赛、企业技能练兵等多级职业技能竞赛体系。举办传统技艺技能大赛挖掘培养乡土人才。

(三)着重于“留”,优化城市服务。一是统筹公共服务资源,建立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推出普惠性、包容性、创新性的政策,解决人才政务服务分散化、碎片化问题。二是创新人才激励机制,推动以成果产出为导向的分配政策,以“高需求、好岗位、高薪酬”吸引更多人来苏就业。三是在人才周转房建设,生育补贴和二孩奖励、延长产假,0-3岁托育照护,养老等方面建立分类补贴政策,打造更好的人才服务生态。

(四)着重于“用”,优化双创生态。一是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发展“三新经济”,培育一批领军型企业。二是建立科技研发投入持续稳定增长的机制。三是创新人才配置机制,加快推进人力资源市场条例立法和人力资源市场化改革。四是提升服务效能,精准扶持“双创”,以浙江“梦想小镇”模式建设专业化的众创空间,通过股权加债权将人才资本对接好,串起创业链条,降低创业成本,用市场价值回报人才价值。

Copyright 2014-2021 江苏省工程师学会秘书处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梦都大街50号东楼528室  电话:025-86670727、025-86670726
  工信部备案号:苏ICP备1506116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