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介绍 专家人才库 调研选题库 研究成果库 数据库
大力发展我省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
发布时间:2022-05-20 阅读量:420

调研情况:

集成电路产业是支撑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也是当今国家间、城市间高科技创新竞争的重要领域。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重点提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集成电路产业具有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和人才密集等典型特征,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技术迭代快,需要长期持续投入。江苏作为全国发展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的先行者,发展早、起步高。百亿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城市排行榜上榜城市有15个,其中长三角有7个城市上榜,江苏占有四席,分别是无锡、苏州、南通、南京。

问题分析:

近年来,江苏在集成电路产业顶层规划、资金扶持力度、专业人才培育、产业资源要素等方面投入和支持力量明显不足。为此,在江苏省 “十四五”发展进程中,应突出加强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综合建议如下:

具体建议:

1.将集成电路产业列为“十四五”重点战略新兴产业

目前,在江苏省的产业发展规划布局中,将集成电路行业列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的一部分。鉴于国家对集成电路产业的高度重视与持续布局,以及国家“卡脖子工程”攻坚克难的头号工程,建议应将集成电路作为江苏省 “十四五规划”中的重点战略新兴产业单独列示,从更高的层面强化产业的顶层设计、规划布局、政策支持,从而实现我省集成电路产业的加快发展,并在全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布局中争先卡位,占据产业优势地位。

2.打造适合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优势生态环境

集成电路产业包括IP、EDA、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等核心业务环节,同时还涉及设备、材料及其他服务等相关支撑性产业。产业链长,资本、技术、人力密集度高,通过短期政策资源倾斜难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是需要较长时间的产业培育积累和发展集聚,才能逐步形成产业链生态能力。在编制江苏省 “十四五”规划中,我省应依托既有的产业基础,选择一个或几个集成电路业务环节作为突破重点,并营造适合其做优、做强、做大的产业生态环境。

随着5G技术发展与全面普及,社会经济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并由此推动万物互联时代(物联网)的真正到来,5G+物联网的融合聚变将成为下一步经济发展智能化的引擎驱动,并为各种智能化应用提供实现平台与技术基础。“十四五”期间,要紧紧抓住5G+物联网的战略机遇窗口期,并以此为切入点,在技术、产品、应用、服务、人才等方面形成具有江苏特色和差异化竞争优势的产业高地。

3.大力推动龙头企业牵头建设半导体集成电路创新孵化园区

江苏集成电路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布局,已覆盖了芯片设计、晶圆制造、芯片封装测试等各个产业环节,是国内产业链较完整、企业集聚度较高、人才储备和技术开发水平较领先的区域之一,并在先进封测、MEMS、光通信、分立器件等领域培育涌现了一批细分龙头型企业,在各自的细分领域有产业影响力,有市场地位与产业资源。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优势资源,以点带面实现持续的升级发展。在“十四五”期间,政府应积极推动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生产性资源和市场客户优势,由其牵头建设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创新孵化园区和产业联盟,打造集聚核心产业政策,人才资源,技术研发和产业投融资的平台,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打造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力的创新孵化园区,从而推动我省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形成新的产业生态集聚优势。

4.鼓励并促进集成电路人才资源的培育与集聚

集成电路产业是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型产业。当前集成电路产业的核心技术、人才越来越向少数重点区域、少数大企业集中,行业进入的资金、技术、人才的规模壁垒快速攀升。我省也修订出台了一些支持措施,但与当前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需要和其他省份、城市的政策措施相比,力度偏弱,尤其在人才税收奖励、人才公寓等方面存在明显的政策短板,不利于产业人才的培育与储备。“十四五”期间应进一步开放思路,迈开步子,对集成电路企业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自身培养的高技能人才给予具体可落实的落户、子女教育、个税奖励、公寓租房、购房等方面的支持,帮助企业培育、引进、留住优秀人才,促进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的自我培育与资源集聚。

 5.加强规划布局,建立防范机制

针对对集成电路产业非理性投资造成人才引进恶性竞争,低水平重复建设等容易产生金融风险和社会不稳定因素的问题,要积极引导行业加强自律,避免恶性竞争、一哄而上,强化风险提示,建立“早梳理、早发现、早反馈、早处置”的长效工作机制,加强与银行机构、投资基金等方面的沟通协调,降低集成电路重大项目投资风险。进一步优化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环境,规范市场秩序,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发展质量,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Copyright 2014-2021 江苏省工程师学会秘书处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梦都大街50号东楼528室  电话:025-86670727、025-86670726
  工信部备案号:苏ICP备1506116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