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每个人敲响了警钟。我们应当系统梳理疫情防控各环节的薄弱点
问题分析:
在公共卫生治理上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一是“医防割裂”的先天缺陷,制约了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体系的构建。医疗机构承担公共卫生职能定位不明确,公共卫生机构、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不健全、缺乏联通共享,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合作不够、协同性不强。
二是“重治轻防”的思想观念,导致了经费投入倾向于城市大医院和重病救治,而公共卫生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社区医疗)投入相对不足,一些具有社会效益的预防保健工作长期得不到发展。
三是“人才缺口”的瓶颈问题,影响了公共卫生健康事业的高质量发展。除苏州、常州、泰州外,一些城市公共卫生人员编制尚未完全调整到位,苏南某市目前编制缺口达517个;与此同时公共卫生人才流失现象日益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公益一类改革后公共卫生人员收入水平明显下降。
四是“行政赋权”的法制缺位,阻碍了公共卫生领域执法监管的合力统筹。以这次疫情为例,尽管江苏及时出台了应急处置预案,但执法监管的很多问题无法可依,一些职能部门表示,只能通过内部规范进行临时处置。
具体建议:
一、以构建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体系为抓手,推进健康大数据建设
一是推进公共卫生数据的标准化建设,制定数据采集、录入的标准体系,包括健康档案与电子病历数据交换共享文档标准及代码标准。二是探索制定医疗数据使用法规,明确哪些数据可以共享和利用,并通过数据脱敏、去标签化等手段进行处理,加大隐私数据的保护力度。三是推进公共卫生信息的研发应用,搭建覆盖全省的大数据研究技术平台,并建立分区域、分等级公共卫生安全风险评估机制,推动大数据在健康领域落地。
二、以深化医卫体制改革、增强卫生事业的公益性为目标,促进公共卫生经费高效运行
一是确保财政经费投入,重视公共卫生与防疫基础设施、运营体系、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规划,确保用于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支出占GDP的1.5%以上。二是构建多渠道、可持续的筹资机制,如明确以发展卫生公益事业为宗旨的基金会、红十字会、慈善组织等社会团体,其接受的捐赠可统筹纳入公共卫生经费。三是健全经费监管机制,建立公共卫生资金使用管理系统,构建以综合审计为主,财政、监察、卫生各级主管部门共同参与的审计监督机制。
三、以保障公共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为重点,加大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依托大专院校构建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重点加强“双轨制”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公共卫生学院要与医学院紧密协作,培养有处方权的公共卫生医师,促进防治结合;同时可与管理学院、工程学院等各类学院紧密合作,联合培养跨学科的公共卫生应用型和管理型人才。二是加大人才“引留”力度,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公共卫生人才,同时健全相关考核激励机制,加大“留才”力度。三是结合市场需求唤醒人才对公共卫生领域的热爱,如可在重点疾病防控领域设立“首席公共卫生官”岗位,也可鼓励有需求的企业设立公共卫生管理岗位,扩大公共卫生人才的市场影响力。
四、以实现公共卫生防控平战治理模式为核心,健全各级应急机制
一是依托省级“大数据”平台,建设多数据、全方位、广覆盖的疫情联防联控大数据智慧决策平台和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将地方党委政府的治理优势和职能部门的技术优势更好地结合起来。二是进一步健全联防联动的应急预案,按照事件不同级别和规模,完善相应的应对处置方案,健全跨部门、跨区域的管理体制。三是统筹考虑平时医疗和重大突发疫情防控救治需要,优化公共卫生医疗资源布局,如,以加强省、市传染病防治医院为重点,整合全省重症护理病房、普通传染病房、传染病检验科以及相关实验室等资源,在综合性医疗机构中设置感染性疾病专科,在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全面建设具有符合和达到检测生物安全相应等级要求的检测实验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