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有关单位:
为了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提升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创业能力,根据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2017年省级高级研修项目计划的通知》(苏人社发〔2017〕191号文)精神,经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高级研修班定于8月17-18日在江苏省产研院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举行。此次高研班由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办,江苏省工程师学会承办,江苏省产研院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协办。现将高研班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研修内容及师资
1、工业机器人是高端智能装备的代表,被喻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 工业机器人替代人工生产是未来制造业重要的发展趋势,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基础,也是未来实现工业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保障。为了诠释技术创新驱动机器人产业发展从而助推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趋势以及分析机器人在智能制造产业中的应用等状况,特邀浙江大学设计工程及自动化研究所、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教授以“机器人技术与智能制造的融合及创新”为题授课。授课专家:谭建荣,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浙江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系主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2、工业机器人换人推动我国制造企业转型升级,是提升制造产业发展质量和竞争力的重要路径。我国各地政府纷纷把机器换人作为提高制造业水平、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特邀归国专家王杰高博士以“机器人换人是自动化升级的必然途径”为题授课。授课专家:王杰高,现任南京埃斯顿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埃斯顿机器人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
3、工业4.0并不意味着完全是“机器换人”,而是强调“人机协作”。真正的智能化是实现人的提升和企业流程管理的提升。繁重的工作交给机器人,而技术操作工人则要提升成为管理机器人的工程师。特邀哈尔滨工业大学孙立宁教授以“人机协作机器人”为题授课。授课专家:孙立宁,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机电学院院长、机器人与微系统研究中心主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江苏省先进机器人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
4、工业机器人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制造业水平。我国工业种类众多,基础水平参差不齐。特邀南京中电熊猫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王福林总工程师以“工业机器人应用经典案例分享”为题授课。授课专家:王富林,南京熊猫电子装备有限公司机器人专家、副总经理。
5、汽车行业是工业机器人应用最早、应用数量最多、应用能力最强的行业。全世界有超过50%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在汽车行业。机器人和自动化技术让汽车产业“如虎添翼”,推动了汽车行业的加速发展。特邀江苏卡威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张建华以“工业机器人与汽车制造自动化”为题授课。授课专家:张建华,江苏卡威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6、如何推动工业机器人产业和机床工具产业的融合发展,如何做到工业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的互为集成应用,已成为当前现代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的重要话题。特邀沈阳机床南京运营中心总经理赵康以“工业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的结合应用”为题授课。授课专家:赵康,高级工程师,全国机械行业现代机电技术职业教育集团副理事长,沈阳机床南京运营中心总经理,工业4.0俱乐部江苏副秘书长。
二、研修形式
主要采用集中培训、分组研讨、现场教学和实践操作等形式。
三、研修对象及报名方式
(一)研修对象:自动化、新能源汽车、工业控制、智能装备领域高级工程师。
(二)报名人数及方式:
因研修班名额有限,每个单位限报1-2名。请各单位做好参训人员的推荐选派工作。
请各单位于7月31日前将《省级高级研修班报名回执》(见附件1)加盖公章后,传真至:025-68155915,或以电子邮件方式报江苏省工程师学会邮箱:jsie2014@vip.sina.com并拨打电话025-68155915确认。
四、研修时间和地点
(一)研修时间:2017年 8月17-18日。16日下午15:30需住宿的外地学员在住宿酒店(待定)报到,其他学员17日上午8:00在研修地点报到,9:00举行开班仪式并授课,18日下午16:00举行结业仪式。
(二)研修地点:江苏省产研院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南京市浦口区团结路孵鹰大厦A座)
五、有关事项
(一)研修人员修完规定的课程经考核合格后,颁发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高级研修班结业证书》和江苏省工程师学会《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培训证书》,培训学时记入《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报到时请交2张1寸近期免冠照片。
(二)研修人员参训不收取培训费用,往返交通费自理。需住宿学员,由承办方统一安排,食宿费自理。
(三)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联系人:刘 抑 15850753426
朱晓蓉 13585107708
蔡宗雅 15895996090
电话(传真):025-68155915
邮箱:jsie2014@vip.sina.com
Q Q:1485589911
江苏省工程师学会
二O一七年七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