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长三角区域内各省市制造规模大,但是行业集中度和空间集中度沿较低。各地在产业链、供应链和服务链的完整性与配套性、协作性程度不高。由于没有形成统一的市场体系,要素市场一体化程度不高,各种交易成本有待进一步降低,还存在省市间竞争强于合作问题。有此地方或行业存以低廉的生产制造成本取胜,而不是以先进技术和著名品牌取胜,国际市场的控制力和全球价值链的治理能力都有待提高的空间还很大。
具体建议:
长三角区域内各省市要遵循高端化、系统化和开放化的要求, “抱团”打造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可控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1.促进产业链分工协作,推进长三角制造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首先,各地区要明确各自在长三角区域发展新格局中的功能定位,立足自身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在产业集群及其主导产业的选择上要各具特色,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避免区域产业同构。比如,上海的特色和优势在于发展金融会计、物流运输、信息服务、商贸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而苏浙两省相对则以制造业和信息技术产业见长。
其次,各地特色产业集群不是孤立的“铺摊子”的产业园,而是相互之间要有明确合理的分工和合作,形成一系列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网络。比如,苏浙两省同样作为实体经济大省,分别在物联网和互联网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础,因而除了在“互联网+制造业”方面进行合作融合。
再次,要推动政策资源集成,不搞齐头并进、重复建设,通过产业园区合作共建,加强跨地区联动。可以专门联合组建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管理机构,承担起对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的目标统一协调、重大项目落实和工作绩效评估。
2.构建科学高效的区域创新体系,打造长三角自主可控制造业基地的“硬核”和基础支撑
要建立区域协同创新机制,健全区域内高校、科研院所科技资源共享和科研协作攻关制度,各区域共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研发平台、公共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建设若干具有国内影响力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创新集群。
3.加强区域资源共享,以区域大市场涵养自主可控制造业的成长壮大
长三角各区域之间要互相协调,共同清理阻碍产品和要素合理流动的地方性政策法规,打破区域性市场壁垒,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和标准,加强区域间市场服务功能的完善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