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既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决策依据,也为生态文明建设效果评估提供技术手段,是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与保障。虽然我省环境监测工作一直在加强,但仍存在一些短板。
问题分析:
(一)能力建设缺少科学论证
由于缺少科学论证过程,有时会把监测能力建设等同于购置大型仪器和新装备,或者是对现有监测仪器设备的快速升级换代,盲目采购一批高端仪器设备,甚至租用商用卫星,导致监测能力建设停留在炒概念、展示高端仪器设备层面,把监测能力建设搞成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二)监测技术体系严重滞后
国家层面标准规范滞后,环境监测规范标准不适应生态环境管理需要;环境监测网络覆盖的范围和要素不够全面科学,有时还出现监测网络布点行政领导拍板的现象;监测数据质量良莠不齐,环境监测数据应用效果有限。
(三)专业技术能力落后
一方面,由于体制机制原因,以及过去传统的环境监测工作技术含量不高、在生态环境管理中处于从属地位等客观原因,高水平技术人才没有用武之地,决定了省以下环境监测机构很难留住一流人才;另一方面,现有监测队伍人员知识老化现象严重,技术人员活力激发不够,这些原因导致现有环境监测人员技术能力落后,发展后劲严重不足,不能适应生态文明建设需要。
具体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
环境监测规范标准是开展环境监测工作的依据,要建立和完善环境监测规范标准长期研发机制,缩短新型污染物监测规标准发布周期,推动环境监测纵深发展,满足生态环境管理需求。要建立环境监测新技术研究和应用机制,制定出台环境监测新技术应用导则,提高新方法新技术在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速度,引导环境监测技术革新,推动环境监测系统的技术进步,提升环境监测技术水平。
(二)加强对能力建设项目的绩效考评
通过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项目绩效评估,改变过去重购置轻绩效的做法。首先,把好购置环节关,在申报能力建设项目阶段,必须对项目的必要性、内容、绩效目标、性价比、使用维护成本、仪器可操作性等专业角度多方论证,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作出决定,避免造成仪器设备闲置资源浪费。第二,严格项目管理程序,对每个能力建设项目全程科学管理,对各类信息进行统一、科学、规范的管理,严格控制资金支付程序,严格按合同验收,坚决杜绝为了执行预算而先付款再验收或者打折验收。第三,加强能力建设项目绩效目标管理,仪器设备投入运行后,以项目申报环节制定的合理、可达、可评价的绩效目标为依据,形成绩效评估报告,确保仪器设备真正发挥作用。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要建立留住人才、培养人才的机制:通过重点实验室、监测科研项目、制定新标准、新项目开展等途径,培养和留住一批高层次监测人才,也为监测能力建设储备足够后备人才;制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将继续教育纳入单位年度考核,从制度上促使专业技术人员重视知识更新;制定正向激励机制,处理好基础监测工作和科研的关系,提高专业技术人员主动提升专业技术水平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