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预计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口将在2020年突破4600万。其中,江苏省是老龄化程度最高的省份,60周岁人口占户籍人口的23.03%,高于全国5.13个百分点,呈现出基数大、增速快、空巢化、寿龄高、失能多的特点。与老龄人口快速增长相对应,老年人生活照料、医疗卫生、康复护理、老年产业管理与服务等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加,急需大量高素质养老服务专业人才。2017年3月,江苏省民政厅调研数据显示:全省共有养老服务专业人员4.9万人,按3:1的养老护理人员配比,缺口25万人。同时,养老服务专业人员还呈现年龄大(40周岁及以上人员占66%)、学历低(高中及以下人员占55.9%)、技能差(持证上岗人员占63%,其中48%是初级)、资历浅(60%人员从事养老服务工作不到5年)等特点。
问题分析:
政府、企业、养老机构普遍反映专业化人才缺乏,养老服务人才职业教育滞后社会需求,面临困境:
(一)培养规模小,专业人才有效供给不足
2019年全国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校有217所,其中江苏9所。由于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工作强度较大、工资待遇较低、社会认同感较差等原因,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校都面临着招生难、流失多的困境,学生规模很小,大多学校一届只有10—20个学生,加之50%以上的流失率,养老服务专业人才有效供给严重不足,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的需求。
(二)培养层次单一,多样化的体系尚未形成
现有本科专业目录不含与高职、中职院校相对应的老年服务类专业,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217所学校多是高职院校,少数是中职学校。老年服务类专业的学生学业成长通道未打通,不仅严重制约了高素质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也是导致学生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培养质量一般,不能满足行业企业需求
我国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还处于初级阶段,从1999年长沙民政、大连职业技术学院率先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至今只有20年时间。2013年之前全国只有31所学校开设老服专业。在政策刚性力量的推动下,2013—2019年进入快速发展期,6年时间从31所激增至217所。因此,多数院校从事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短,面临专业师资缺乏、课程体系不成熟、实训基地不完备、人才培养模式不落地等问题,加之学生自身对专业的低认同,学习积极性低等原因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的需求不相适应。
具体建议:
目前养老服务业人才的量—质—职业价值观均难以适应行业需求,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面临招生难、流失多、质不高等困局。为提高养老服务职业教育的水准,培养高水平的专业性从业人才,建议:
一、实施高职阶段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免费教育
参照师范教育免费等成功做法,进行学费减免。鼓励、吸引贫困有志的优秀青年投身养老服务行业。
二、拓展招生渠道,把招生、就业与精准扶贫相衔接
增加贫困地区,特别是江苏对口扶贫地区的点对点招生计划,将养老服务人才的招生、培养和就业纳入精准扶贫的年度计划和目标中。
三、大幅增加面向社会人员的招生计划
在2020年“高职扩招100万”的计划安排中,面向社会人员大幅增加全日制学历教育“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招生计划,每个地级市遴选1-2所试点学校或教学点,招生计划可依据实际招生人数来定。
四、培训计划着力向养老服务职业技能培训倾斜
依据《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依托国家对企业职工、下岗职工、新生代农民工、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和转岗培训计划,吸引培养更多技术技能人才从事养老服务业。
五、加大养老服务专业校企实训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
推进校企深度融合、混合所有制、现代学徒制探索,提高校企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六、扩大定向招生、联合培养模式的覆盖面
参照太仓市与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的“政府出资助学,招生招工一体,适岗培养农村经营管理骨干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定向联合招生、联合培养模式适当推广,或可借鉴省委组织部2017年实施的“定制村官”班模式,培养“有专业、留得住、懂乡俗”的养老服务人才。
七、严格、积极推进1+X证书制度
改变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取消后所带来的技能培训证出多门,社会培训鱼龙混杂、无标准可循等乱像,推广和支持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等涉老专业较全、综合实力强且已经获得1+X “养老护理员”试点资格的院校开展岗位资格培训,提升专业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和社会认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