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江苏地跨暖温带和亚热带,管辖3.75万平方公里的海域,拥有1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和亚洲大陆边缘最大的海岸滩涂湿地。沿海地貌独特,条件较好的海港港址14处,连云港、大丰港、滨海港和南通港等港口群正在勾勒一张链式发展的画卷,拥有珍禽、麋鹿和湿地等自然保护区,分布着海州湾、吕四、长江口和大沙等渔场。江苏沿海地区是长江中下游及广大中西部地区重要的出海门户,欧亚大陆腹地广阔。目前,江苏沿海正在加紧建设南融长三角、北联渤海湾、沟通中西部的黄金海岸,交通、电力、水利和港口等现代化设施日益完善,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充分利用江苏丰富的海洋资源,对实现海洋强省的战略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问题分析:
一是蓝色国土意识不强,对江苏海洋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极的认识不足,发展海洋经济的引导力度不大。二是沿海地区长期依赖江苏南北平衡发展战略和长三角经济圈的辐射作用,发展处于离散状态,投资规模偏小,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相对落后,城市化进程缓慢。三是海洋龙头企业规模小、数量少,从业人员文化层次偏低,海洋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海洋新兴产业比重偏小,江苏海洋经济大而不强。四是海滨城市特色不明显,海洋文化、涉海金融和海洋信息等海洋服务业发展缓慢。五是粗放式发展造成海洋环境压力巨大,近海污染严重,生态环境退化,海洋灾害逐年增加。六是临港产业布局不合理,港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限,缺少有影响力的主导产业群,发展水平和外向度较低,与江苏经济强省的身份不相称,形成我国沿海经济带的中部凹陷。
与海洋经济强省相比,江苏海洋科技人才队伍规模较少,优秀海洋科技人才储备不足,高层次科技人才和一流学术骨干匮乏,科技产业化能力亟待提高,经济发展滞后的苏北沿海科技人才问题更是突出。
具体建议:
一是优先发展海洋教育,提高从业者素质。进一步加强海洋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发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海洋教育,提高从业者素质。政府要强化支持和保证教育发展的政策力度,启动一批重大专项,培养一批具有学术创新能力的学科带头人,为沿海开发提供高层次的紧缺人才,大力培养一大批用得上、留得住的涉海高级人才,提高海洋劳动者中科技人才的比例,提高海洋劳动者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是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培养集聚人才。积极培育与发展高端主导产业,通过培育大产业,主攻大项目,延长产业链,形成功能清晰的沿海产业带。做足“海文章”,定期向海内外选聘高级专门人才,促进各类新兴产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在海洋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加大人力资本支出的比例,吸引更多的精英从事海洋新兴产业。鼓励省科技厅、市科技局设立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公共实验平台、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推进数字海洋工程,积极开展海洋工程维护、海洋综合调查与测绘、海洋教育、海洋科普与文化传播等新兴服务业,培养海洋开发和建设的杰出人才和实用人才,强化科教和人才支撑作用,为建设海洋强省奠定基础。
三是强化滨海优势,加快沿海城市化进程。以港口建设和临港产业发展为契机,加快建设沿海、近海、远洋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以港口带动型国际物流业发展为重点,发挥“一带一路”交汇点核心先导区优势和滨海优势,重点打造海洋服务业集聚区,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海洋经济产业园区特殊功能区块,加大成长性好的中型企业和龙头企业培育,建成海洋经济示范区。发展新兴海洋产业,拓展海洋产业,提高海洋产业现代化水平,推动海洋产业集群的形成,构建特定的国家海洋开发竞争优势。
四是促进产学研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加大产学研结合力度,重点扶持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推进科技创新,努力增强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建设中试基地,加快科技成果在企业中的转化推广和应用,促进高等教育与企业深度融合。切实加大科研投入和政策倾斜,充分运用好省内各种海洋创新载体和各类创新资源,发挥高校创新主导作用,抓好科技项目攻关,不断取得海洋产业发展的新突破,为海洋高层次人才开发提供可靠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