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介绍 专家人才库 调研选题库 研究成果库 数据库
加快我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发布时间:2022-08-25 阅读量:349

调研情况:

农村产业融合是以农业多功能综合开发为核心,以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为前提,利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通过纵向农业产业链深化、横向农业功能拓展等形式,实现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以及农业与第二、三产业之间的交易成本内部化,不断产生农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过程。

2015年,我省省成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试点省。近年来,我省先后出台了《江苏省“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江苏省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为江苏省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先导区建设提供了方向。

问题分析:

江苏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强劲的牵引机制。第一,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和科技应用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能够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第二,江苏现有涉农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的数量和营业收入在全国均位于前列。第三我省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完备,村级双车道公路覆盖面积超过75%,农村4G网络覆盖率超过90%,为江苏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硬环境”,同时还具备的区位、气象条件、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软资源”。这为江苏农业多功能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江苏目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看,在一些地区尤其是苏北地区,农民仍然主要从事农产品的初步生产或简单加工,农户在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和全供应链中处于劣势地位。农村产业融合存在要素瓶颈。首先,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等项目设施用地问题难以得到解决。其次,现有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相对较少且融资条件高,直接融资渠道狭窄。再次,农村产业融合缺乏专业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具体建议:

促进江苏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立足区域特色打造优势产业

第一,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价值。利用农业科技手段,采用更绿色环保的种养殖方式,保护并改善农村生态环境。通过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对农产品的产地、生产环境、栽培(养殖)方法进行追踪、记录和宣传,通过绿色生产提高农产品附加价值和竞争力。第二,充分利用区域乡土资源,提供优质特色产品和服务。各地应依托具有当地特色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打造主导产业,引导当地经营主体集聚式发展,塑造具有鲜明特色、精致优良的地区优质品牌。第三,借助政府和市场两种宣传途径,对地区品牌进行大力宣传,增强品牌的市场影响力。既要依托政府宣传片、城市推介会、展销会等各种招商推广平台,也要利用好网络直播、短视频、微商网店等新兴市场渠道。

(二)培育和引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所需专业人才

第一,对农民进行培训教育,提高农民的素质和能力。以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主和农村合作社骨干为重点,开展面向农民的农村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和创业教育。对于一些已经取得较好发展成绩的产业融合业态和经营模式做法进行总结和提炼,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农民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解和实践能力。第二,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并为其提供创业指导和帮助。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涉及产业面广且具备一定的技能水平,是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第三,加大涉农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涉农学科专业的招生比例,在涉农学科专业毕业生就业、深造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在大学生村官、基层公务员招录中适当提高涉农专业比例,并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大学生、研究生毕业之后到江苏农村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第四,吸引各类社会人才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加油助力。鼓励非农户籍的人才凭技术、创意或者运营管理能力以适当的形式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保障其合法合理的各项权益。

(三)完善驱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政策

第一,建立激励支持政策。对于那些能够为农民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的经营性主体,可根据其新增的农民就业数量给予一定补贴;对于那些支持农民以资金、土地经营权或其他资产入股的经营主体,可以根据其向农民提供的入股分红情况给予一定的补贴;对于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并且由种植大户、家庭农场或农民合作社多方参与形成的新型经营联盟,可以探索建立共享机制。第二,完善土地流转政策。应学习和积累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改革当中的典型经验,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第三,创新金融扶持政策。设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投资基金,扶持区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点项目。

Copyright 2014-2021 江苏省工程师学会秘书处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梦都大街50号东楼528室  电话:025-86670727、025-86670726
  工信部备案号:苏ICP备1506116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