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近年来,我省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目标要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引领等关键问题,推出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突破性的政策措施。但总体来看,众多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科学化与可操作性程度较低,科技人员获得感不强。
问题分析:
一、激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不浓
对照广东、浙江“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创新精神相比,江苏缺乏强烈的跨越赶超、创新冒险意识。媒体和社会舆论对创新创业成功典型宣传的多,对失败后成功的典型宣传少。而杭州新设立的浙商博物馆,有一个馆就专门介绍这四十年中那些失败而仍在努力的典型,教育和启发意义非常大。
二、容错机制科学化与可操作性程度低
一是政府在容错机制上“放权”仍存在“放而不丢”的情况。如有些权放得“不对路”,本该直接放给市场和社会的,却由上级部门放到下级部门,仍在政府内部打转转。二是政策设计较为笼统且缺乏可操作性。目前制定出台的容错政策,虽然对容错的适用范围、条件情形、认定程度和纠错机制等内容都做出了规定说明,但是普遍存在较为笼统、缺乏可操作性等突出问题。三是不同主体对容错的理解意见不统一。比如,纪检部门与组织部门对“错”的认识不一致,给阻碍容错机制有效实施造成困扰。
三、高校院所体制改革政策落实难
目前,政府科技项目倾向于支持名气大、成果多、见效快的科学家及团队,对创新成果多的、见效快的“锦上添花”多,对创新成果少、见效慢的“雪中送炭”少,本质上也有怕承担风险的问题。科技成果转化难是高校最突出的问题,虽然科技成果的收益权已下放给高校,但高校仍有所顾忌,不敢执行,科研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总是打了折扣。高校院所对政策免责界定不能很好把握,部属高校推行较为困难,实现难度大、风险性高的“非共识”项目,获得政府支持的渠道较窄,也缺乏相关的评审和支持机制。
四、信贷创投政策见效慢
创投是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良药,但现在大量的创新资金更多的倾向股权投资,而非风险投资,这与创业投资的本质有很大差距。这几年力推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也远低于预期进展。金融机构“搭便车”行为屡见不鲜,比如“科技贷”是政府联合银行形成的一种补偿贷款方式之一,但银行一边拿着政府“科技贷”的贴息补助,服务还停留在传统的担保、抵押方式,与科技政策导向不完全相符合,抑制了新型科技金融服务机构和科技服务产品的发展。
具体建议:
江苏要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需要切实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增强科技人员的政策获得感,营造科技创新良好氛围。为此建议:
一、对容错机制要在精细化和可操作性上下功夫
失败是常态,成功才是偶然,这是科技创新的基本规律。为激励科技创新,要充分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为容错机制有效实施保驾护航,对政策容错的范畴、程序作出清晰界定,明确规定哪些错可以容、哪些错不能容、错了怎么容,据此制定操作性强的量化标准和行为清单,提升政策供给的精准度。推动组织部门、纪检监察部门或第三方评估机构等共同组成容错机制落实情况监督委员会,倒逼、督促部门或者地方积极推动容错机制。探索正向激励与反向惩罚相结合的机制。对待偏差失误,只要不违反党的纪律和国家法规法规,勤勉尽责、未谋私利,能够及时纠错改正的,酌情处理。
二、要营造透明公开的市场环境
加快放管服改革,建立一站式服务流程。建立线上云平台“包办”服务。加快构建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体系,推进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在更高层次实现“不见面审批(服务)”,不断优化我省营商环境。
三、建立健全科技金融政策体系
对财政资金、国有资本参与的股权投资企业、基金等,依法履行决策程序后的投资失误,予以免责,不纳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范围。丰富创业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式和退出渠道。允许创业投资机构运用优先股、可转债等方式进行投资,减少对国有创业投资机构体制上的约束。简化“科技贷”流程,鼓励银行开发符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特点的金融信贷产品,以市场化利率放贷,政府给予科技型中小企业一定的利率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