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江苏是制造业大省,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面临着向哪里“转”,该如何“升”的拷问。工业互联网是解决好这个问题可供选择的答案之一。
问题分析:
1.政府推动工业互联网建设的着力点主要在互联网企业。各级政府对工业互联网都非常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和具体指标,比如多少万家企业上云,多少万台设备上云,培育多少家四星、五星工业互联网平台等等。这些政策的落脚点更多地放在了工业互联网的供给侧,即工业互联网科技服务产品供应商,但缺乏有效的措施激发需求侧制造业企业的积极性。制造业企业“上云上平台”需要源动力。目前的现实情况是企业在内网联通上的积极性很高,但提到与社会相联的上云上平台,主观愿望就不是那么强烈。
2.工业互联网落地和使用成本较高。工业互联网信息化改造的投资规模大、回收慢,影响了中小企业的积极性。企业“上云上平台”需要负担“网费”,虽然近年来工信部持续推动网络提速降费,中小企业宽带资费略有降低,但是网络使用成本仍然较高,企业上云后的“云费”也增加了新的成本负担。另外,电信运营商对第三方互联网服务企业和数据中心的价格歧视长期存在,第三方互联网企业的宽带价格比电信运营商旗下互联网服务企业高出数十倍,而且电信运营商还利用垄断资源限制其宽带接入的数量和质量,抬升了工业互联网的落地和使用成本。
具体建议:
1.调整工业互联网政策发力方向,从制造业企业着手,培育工业互联网应用市场。学习浙江等省份,制定普惠性的扶持政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或直接补贴的方式降低中小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一次性投入成本和后期的使用成本。严格制定信息化改造效能评价标准和申报流程细则,杜绝套取扶持资金和权力寻租等行为。在资金扶持之外,依托相关领域的行业协会组织,整合金融、发改、工信、税务等政府部门的工作职能,发挥各类服务型中介组织的作用,围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创新能力、盈利能力、品牌价值等方面,多维度提供政策支持的衡量标准和一揽子解决方案。尤其在配套金融和人才建设上,切实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让制造业企业有需求、有兴趣、有愿望参加工业互联网建设,培育工业互联网应用市场。
2.切实降低中小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改造和“上云上平台”成本。一是建议积极谋划建立互联网交换中心,争取试点开放端口给省内持证数据中心企业互联。加快工业企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推进工业互联网专线提速降费,降低中小企业专线接入和相关服务成本。二是鼓励科技服务企业以“软件硬化、融资租赁”的方式,向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针对中小企业缺乏人才的短板,可以考虑以数字企业联盟为依托,以制造业行业细分为依据,提供“科技人才共享服务”。
3.以纵向深耕的行业平台吸引制造业企业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做大做强。有意识扶持以徐工集团为代表的省内制造业领军企业与信息技术企业紧密合作,基于产品或者行业进行纵向挖掘,在我省优势制造业细分领域里深耕精作,做成有影响力的行业平台,形成江苏特色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快速通道。支持有实力的本省制造业企业参股、控股中小型数字企业,用传统产业多年形成的专业、资本和市场优势培育工业互联网巨头。同时也鼓励数字科技企业跨行业整合资源,推动横向的、普适性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发展。密切关注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行业整合动向,为优质平台企业扎根江苏提供良好的发展生态环境。
4.着手构建江苏大数据领域的法律法规体系,为工业互联网的持续发展营造健康的法治环境。据了解,国家层面已经开始着手研究大数据领域的法律法规,对数据所有权、数据交换、数据使用规则等进行法律规范。建议省委、省政府、省人大尽快组织力量提前介入立法研究。国家层面法律出台后,江苏应尽快形成执行细则和相应的地方法规,保障我省工业互联网健康发展。如果国家法律法规的出台还需时日,建议在省内有立法权的部分地区试点制定相关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加强工业互联网相关的行业伦理教育,力争形成有江苏特点的工业互联网行业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