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带一路”建设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在“一带一路”倡议顺利实施的背景下,江苏作为一带一路交汇点,在文化交流、文化传播和文化贸易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在文化输出结构、规模、机制、经济价值和影响力方面与期待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包含五个误区:
问题分析:
一是重短期包装,轻长期涵养。一些文化走出去项目,急功近利,缺乏特色,过于倚重表层文化活动,追求短平快的轰动效应,没有长期的艺术淬炼和文化积淀,无法切实打动受众,最终沦为自娱自乐的文化形象工程,很难形成长久可持续的文化影响力。
二是重政府主推,轻民间驰援。我省的大多数文化走出去项目,主要还是依靠政府主导主推,由政府部门搭建平台,提供信息资源,给予资金支持,等靠要的思想依然强劲,缺乏长远的规划布局,缺少有效运作的制度机制,交流形式单一,大量的民间力量和资源闲置,很多企业和组织空有一腔热忱,但缺乏合作平台和抓手,难以贡献智慧力量。
三是重传统艺术,轻现代创意。我省文化输出主要集中在中华传统艺术,主要包括戏曲艺术、手工艺品、传统书画等领域,而具有现代创意成熟度的文化产品稀缺,能够在海外文化主流市场打响的当代江苏文化品牌匮乏,现代艺术领域的成功走出去项目不多,影响甚微。
四是重文化送出,轻文化卖出。文化深度走出去,应减少体制干预,增强市场活力。但是目前文化产业发展理念滞后,国际文化市场营销策划专家匮乏,缺少资源配置、内容选择、途径探索和营销方式的优化,缺少文化卖出去有效扶持政策的助推。
五是重部门单干,轻跨界联合。由于缺乏高位统筹与谋划,来自智库的系统支撑力不足,没有形成整体合力,相关的宣传、外事、文化、统战、教育、科研院所以及商务系统等等各行其是,部门相互之间信息不通,资源未能有效整合,文化交流呈现形式化、碎片化、单一化倾向,影响力难以集聚。
具体建议:
文化走出去要遵循文化的规律,以培育和涵养的方式,形成文化的自然辐射效应和影响力。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是根本,机制制度建设的提质增效是关键。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 加强顶层设计,出台文化走出去中长期战略规划纲要。国家制度机制护航是文化建设与发展不竭的动力和保障。一是在全省范围内建立江苏文化交流专家库,按照文化交流与融合研究、文化创意策划、文化市场营销、文化项目运作等不同类别建构,并实施动态管理。通过专家智慧的集聚,引领定位的精准和高位;二是制定我省5-10年中长期文化走出去规划纲要。在明确江苏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定位的基础上,建构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双元驱动,文化产品和文化项目齐头并进的工作理念,形成政府策划、民间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文化走出去的整体构想和框架思路。并在规划中明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方向,重点工作、重点任务和重要工程,已经重要措施、部门职责、政策保障和组织体系等。三是构建与规划相匹配的法律法规支持体系。
2.明确目标职责,建立省级管理协调机制。一是在战略规划纲要基础上,责成各部门各地区制定实施细则,并进行明确的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责任人。二是建立由各相关部门、相关智库、相关企业、相关群团组织共同组成的全省文化走出去联盟联席会议制度,由省委分管领导牵头,建立工作班子和秘书处。各地建立对接衔接机制,并定期召开会议,统筹协调推进相关工作。定期发布相关信息咨询,打破信息孤岛现象,形成部门合力。三是提高相关单位文化交流策划的自主权,给予一定的制度弹性,从而激活工作的主动性,鼓励探索与民间组织合作的多种途径。
3.充分整合资源,形成文化走出去的系统合力。一是进行全省文化资源纵向和横向的摸底和调研,充分掌握全省各高校科研院所不同部门等横向机构的文化平台、资源、人才储备;进一步整合各地方资源,鼓励地方在培育形成文化优势品牌的基础上,形成合力,在此基础上进行谋划和布局,集中力量打造具有江苏地方特色的文化精品。二是继续挖掘极具江苏地方特色的金陵文化、吴文化、楚汉文化、维扬文化等代表性文化作品。比如:昆曲、古琴、剪纸、云锦和雕版印刷等。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结合,与现代创意结合,与现代工艺结合,形成旧文化样态的新产品。同时积极推动开展青少年体育、科技、文化学术论坛等有影响力的文化交流活动,例如青奥会的成功举办,也是很好的文化输出工程。
4.创新培训路径,提升讲好江苏故事的技巧和成效。一是加强文化走出去输出终端地区文化需求的研究,充分考虑外国观众的欣赏水平和审美需求,培养一批能够讲好文化故事的专家学者。将文化的魅力通过有效的渠道和有人情味的媒介传递出来。二是在当地培育一批认同和热爱中国文化的文化使者,通过他们的宣传辐射作用,更好传播中国文化。更好理解和包容不同国家的不同国情,在彼此理解的前提下讲好江苏的文化故事。三是积极培育一批文化交流策划专家,通过更丰富多彩的手段,达成更积极有效的文化宣传成效。
5. 拓宽形式渠道,形成多层多维文化交流推进格局。完善文化市场体系,搭建广阔的贸易投资平台,完善财税和金融支持扶持体系建设。鼓励社会组织、民间团体、民营企业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多种方式运作,市场化运转的新文化走出去工程。增强文化产品的原创力,提高文化产品的品牌意识,重视文化资源的深度加工。优化对外开放模式,建立与全球经济发展模式相适应的文化“走出去”发展模式,充分挖掘自身商业文化潜能,走出一条江苏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