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社会治理要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既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智能化,又要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当前,推动垃圾分类工作正是提升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的重点工作。为此,全国各地正在大力实施这一工作,到去年11月全国30个城市已经出台垃圾分类地方性法规或规定,237个地级市以上城市已启动垃圾分类。
问题分析:
虽然垃圾分类工作已全面展开,但除了上海因突出源头管理、全民参与等重点而取得显著成效外,包括江苏在内的其他各地推行效果并不理想。在城镇的一些老旧小区和农村的很多地方,垃圾“一桶扔”现象依然存在。在某些地方,垃圾分类成为一种口号。本应分类处置的生活垃圾、其他垃圾和厨余垃圾以及可回收垃圾再次相遇在垃圾车里。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不愿分。很多居民垃圾分类的责任意识淡薄,长期养成的垃圾混装的习惯难以改变;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对不履行垃圾分类投放义务的居民没有什么制约。二是不会分。现行垃圾分类管理办法虽然将垃圾进行了分类,但是对于什么垃圾可以回收、什么垃圾有害等没有具体定义,普通居民难以掌握。三是分了也白分。垃圾分类工作在分类收集、运输、处置和利用上尚未形成完善的配套体系。全省各地再生资源市场不发达的现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主要工作只停留在垃圾收集和粗分等功能上,没有转型升级到垃圾作为一种资源而进行深度加工。
具体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为了将垃圾分类这一新时尚落到实处,形成实效,提出以下建议:
一、细心做好垃圾分类管理环节源头减量工作。垃圾分类从垃圾产生、投放、收集到运输、处置,各环节相互衔接,必须步步为营,细之又细地做好每一环节的垃圾减量这一重点工作,才能凸显垃圾分类的效果。就垃圾产生环节来说,要鼓励广大市民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减少一次性产品使用,要推动企业尽可能采用易降解、可循坏的材料,要切实解决当前电商快递包装泛滥问题等。就投放环节来说,要引导和居民在切实掌握好垃圾分类的基础上,在第一时间就把可回收垃圾回收好集中交付,从而减少垃圾投放量。就收集、运输和处置环节来说,要在切实解决好混装混运的基础上,切实加大后端分类处理设施建设,尤其是要重点解决当前我省城市厨余垃圾处理能力不足,有害垃圾收运处理系统尚未打通的短板,把能资源利用的垃圾从需要焚烧的垃圾中分离出来。
二、耐心做好垃圾分类居民主动参与的引导工作。从上海垃圾分类成功经验来看,居民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垃圾制度能切实提升居民垃圾分类参与率和居民区垃圾分类实效。为此我省要切实抓住这一垃圾分类工作牛鼻子,从加大宣传、制定规则、开展示范等途径来引导居民主动参与垃圾分类。加大宣传,要采取多群体(单位、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多形式(进社区、进家庭、进企业、进学校等)宣传,尤其是要注重与结合文艺演出活动的结合来增强居民的关注度。制定规则,要发挥社区自治作用,引导居民参与遵守垃圾“不分类、不清运”规则,让规则成为居民的共识。开展示范,要充分发挥工作先行小区和先进小区的垃圾分类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垃圾分类由“盆景”向“风景”发展。
三、巧心做好垃圾分类的齐抓共管协同发力工作。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积极推动,需要多部门齐抓共管,更需要街道、社区、企业和市民共同参与。一是要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建立居委、物业、业委、居民自治的基层工作推进机制,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基础上齐抓共管,形成强大工作合力。二是要改变重收集轻处置的现状,通过补足处理设施能力不足的短板来实现垃圾产生、收集和处置的闭环。三是要管理上要推进信息化建设,建设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信息平台,在提升城市精细化水平的同时,对为分类结果提供有力的监督反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