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近年来,江苏省紧紧围绕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的目标定位,坚决打好科技创新“五个攻坚仗”,全力推进深化体制改革六项任务,创新型省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2019年全省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7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超过44%,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4%,区域创新能力继续位居全国前列,江苏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创新对江苏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得到明显增强。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也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业创新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省陆续出台《关于推动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江苏省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关于贯彻实施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政策的通知》《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充分发挥融资担保体系作用大力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等促进推动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大力激发小微企业创业创新活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全省上下的协同努力下,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市场活力有效激发,小微企业蓬勃发展。截至2019年上半年,全省市场主体数量突破970万,位居全国第二。截至2018年底,全省中小企业总数达319万家,其中中小工业企业61.2万家,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44530家,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7.5%,总数全国第一;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分别为7.6万亿和4853.3亿,均占全省规上工业的60%左右。中小企业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年均增长40%以上,创造了全省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企业技术创新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10万家。
问题分析:
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我省规模以上企业增长不快,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力量偏弱,与小微企业的井喷式增长不匹配。中大型企业大都是从小微企业发展壮大、脱颖而出的。据统计,大约13个小微企业能够孕育出一个中型企业。在一些科技型小微企业紧抓机遇,获得青睐和扶持,迅速成长壮大的同时,大部分小微企业创新能力仍然很弱,成长空间仍然很小,对江苏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贡献仍然不大。具体表现在:
1、小微企业科技创新信心不足
小微企业具有门槛低、规模小、数量多的特点。小微企业生存不易,竞争激烈,大部分处于完全竞争状态,甚至超饱和竞争状态。高竞争也导致了小微企业的高淘汰率。小微企业明确知道自身产品的附加值不高,竞争力不强,但面对投入大,见效慢,甚至最后会竹篮打水一场空的科技创新,信心明显不足。很多小微企业认为自身创新能力不足,大多数小微企业无创新活动。小微企业中广泛流传“不创新等死,创新立刻死”的悲观说法。
2、小微企业科技创新门路不广
小微企业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对科技创新的相关政策了解不够,很少主动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无法准确把握自身企业的定位和创新潜力,很难得到科技创新服务和扶持。小微企业获取智力支持的渠道也极为狭窄,一方面无法与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取得有效的联系,另一方面这些专家教授团队高昂的项目收费也让他们望而却步。同时小微企业也很少能够聘请专业人才用于自身企业的科技创新。他们获得的智力支持一般来源于服务生产的技术人员及朋友圈资源。
3、小微企业科技创新扶持不够
目前科技创新扶持政策主要集中针对创新型中小企业。创新型小微企业最主要的特征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机制。他们是众多小微企业中的佼佼者,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得到政策大力扶持也是必然。如创新券的兑换需要提供成熟的科创成果,科技贷款同样针对创新型中小企业,这些都是一般小微企业无法享受的。但是众多的小微企业是培养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基础。他们或是有创新意识,却找不到方向,或是有创新想法,却苦于缺少资源去实践。在创新钟子期、萌芽期,这样的小微企业同样需要得到大力扶持。一旦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动,将会使创新型、科技型小微企业呈井喷式增长。
具体建议:
广泛激发小微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江苏高质量发展的重大目标。小微企业是高质量发展的潜力股,更是加速器。更好地服务小微企业创新发展势在必行。为此建议:
1、优化扶持政策,量身打造科技支撑
建设小微企业成长梯队。参照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建设过程中的先进做法,重点选择营业收入在2000万元左右浮动、符合产业政策、具有发展潜力的小微企业作为培育对象,纳入规模企业成长梯队,制订相应的扶持政策,从项目、资金、服务等方面对小微企业参与科技创新加以激励帮扶。关注小微企业技术改造。非创新型小微企业常规开展的不是研发创新,而是技术改造。虽然达不到科研项目的标准,但也有科技创新的雏形,同样提高了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这样的小型项目花费不多,却是众多小微企业亟需也愿意大力实施的,完全可以在取得成效的前提下进行后补助。如技改券的使用可以扩大适用范围,扶持更多方面的技术改造活动。加大小微企业扶持力度。优化创新券使用办法,推动小微企业与相关产业技术研究院签订合作协议,由研究院提供系统化的技术服务,确保技术改造、科技创新的过程和实效,创新券由研究所集中兑付,减轻小微企业科创负担。科技贷款和创投资金等应逐步加大政府投资基金规模,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增加对更多小微企业科技行为的支持。
2、优化平台建设,大力推进科技服务
盘活科技服务资源。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是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如扬州市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在聚集资源、整合需求、精准对接、推动创新和助力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建议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在工业特色鲜明的乡镇建立科技服务站,形成多层次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体系,有效盘活各类提供科技服务的资源,开展更广泛地科技服务。加强信息化建设,将各类资源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大数据,提高科技服务的便捷性和实效性。激发本土高校资源。江苏本土高校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却未能在服务小微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省内高效科研团队参与小微企业科技创新不够,服务对象较少,科研平台、综合体的服务成效同样有待完善。亟需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并将本土高校科研资源有机融入科技服务平台。发挥“科技红娘”作用。打造“技术转移专业人员+高校专家”的技术经纪人队伍,发挥本土高校科研资源更接地气、收费更低、服务更便捷的优势,发挥“科技红娘”作用。“科技红娘”旨在面对面服务企业,深入剖析,精准科研,提升实效。既能服务创新型企业,也能精准服务小微企业,解决他们的创新方向不明、科研人才短缺等难题。
3、优化综合体运行,聚集发挥政策优势
完善创新载体建设。优化科技产业综合体的运行机制,有机整合政策、金融、科技等众多服务项目,吸引更多的具有创新意愿和潜力的小微企业入驻。综合体为入驻企业建立成长档案,与扬州市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及分中心紧密合作,为企业找政策,找资金,找项目,找高校,找人才,找服务,提供一体化的跟踪服务,推动有条件的小微企业,从种子期到初创期,直到成熟期,逐步成为创新型企业。搭建科研装备共享平台。充分整合省内各高校、科研院所等的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实现科技资源的开发整合和高效利用,避免重复投资,减轻小微企业开闸科技创新的资金压力。完善退出机制。科技产业综合体所服务的企业应是创新型企业或有创新潜力的小微企业,如果一定时间内疏于创新发展,应及时予以劝退,将有限的资源服务于更有创新需求的小微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