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智能制造是“两化融合”的高级阶段和主攻方向,也是实体经济转换发展动能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省工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大批传统制造业企业开展智能车间创建,借助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不断攀升至高附加值环节。
问题分析:
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少短板:
一是引导扶持欠缺精准性。不同行业或企业对于智能改造的需求和路径不同,但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产业发展需要,现有政策的细化程度和可操作性不够。同时,补贴及扶持政策也存在“不到位”、“难落地”等现象。现在对智能制造的补贴主要是销售后的支持,而支持智能制造的许多相关企业属于研发等轻资产企业。调研中,企业反映虽然“信科贷”以政府信用担保方式解决轻资产企业融资难问题,但因设定了贷款利率上浮比例不超过10%的“天花板”导致银行惜贷,企业仍难获得贷款支持。
二是企业认知参与度不够。相当多企业主对智能制造甚至“两化融合”不清楚。一些号称搞“两化融合”或智能制造的企业仅仅是“图虚名”,有些甚至还停留在半自动化、自动化过程中,尚处于工业2.0向工业3.0迈进阶段,离智能制造离还较远。企业参加国家相关项目“门槛”高,调研中企业反映,部分项目要技改费用达到1亿元以上才具备“入选”资格,显然大多数中小企业难以入门。
三是支撑服务体系薄弱。产业链及人才资源短缺,市场上从事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的供应商不多且参差不齐,中小企业很难辨别这类企业的可信度,相当部分生产企业在智能化改造中存在着“自动化一批人做,软件一批人做,最终自动化与信息化融合时碰到问题”等无奈和资源浪费现象。此外,生产企业在进行“两化融合”和智能制造升级时,自身也不同程度面临着技术人才缺乏、技术“门槛”比较高等难题。
具体建议:
一、细化“标准”,着力推动“两化融合”和智能制造产业链效应
重大技术改造、高新技术产业化、新兴产业发展等现有政策要向两化融合倾斜。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企业,给予相关资金奖励同时对信息化投入费用加计扣除的税收优惠政策。建议对处于“两化融合”不同阶段的产业及产业企业进行细化分层,对处于1.0、2.0、3.0等不同层级、不同集成阶段的企业给不同的扶持引导政策和导向,促动行业整合和协同发展,从而逐渐推动“两化融合”和智能制造从单个企业的项目实施向针对行业和产业链领域提升,形成“以点带链,以链带面”的良性循环,快速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智能制造产业更多地“落地”。
二、因地制宜,探索“两化融合”和智能制造多元化资金扶持路径。
一是企业对“两化融合”要有需求认知。大多数还处于“两化融合”第一第二阶段的中小企业,首先要对“两化融合”和智能制造有需求认知,政府应率先选择有条件、有意愿、有能力和资源的企业推动;企业应在战略规划下根据实际需求出发在智能制造产业链中发挥特长,从自己生产过程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着手,选择一个合适的“两化融合”以至智能制造方案量力而为,循序渐进地不断实施产品转型升级。政府部门在这方面应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培训、咨询、方案设计等服务保障。二是财政资金要注重精准扶持和放大效应。选择优势传统行业,以推进产业链或行业整体智能制造发展水平为考核指标,采用招标方式集中扶持资金,也可在孵化阶段就给予引导性支持,鼓励产业链核心企业、科研院所、服务机构联合投标,共同推进智能制造在相关产业链和行业的落地、发展和推广。此外,政府补贴应具有弹性和放大效应,如“信科贷”资金等应更侧重实际操作性。另一方面在资金扶持上应探索多元化路径。政府应引导更多金融机构、社会风险投资机构信贷支持或投入“两化融合”技改项目和智能制造项目,如成立专门专业基金,鼓励围绕企业“两化融合”的不同阶段提供不同层次的金融支持,这样有利于资金定向、精准化捕捉所需推动的项目,让企业有定位、可持续地进行相关改造等。
三、协同创新,建立完善的“两化融合”和智能制造服务体系
一是打造智能制造综合服务平台和专业平台。建议政府牵头整合相关资源,建立智能制造综合服务发展平台及相关行业或分类的专业分平台,支持面向“两化融合”和智能制造领域的规划咨询、工艺设计、创新研发、测评试验、检测认证、技术转移与人才培训、整体解决方案提供等智能制造“全流程”服务,打通与“两化融合”乃至智能制造相关的上下游产业链与服务链,企业可以在这里“一揽子”找到需要的各类服务。二是注重基础配套和软环境培育。推进工业互联网应用,升级改造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发展窄带物联网等无线网络技术应用,加快实施“企企通”工程。相对扶持培育智能制造相关服务商企业如平台、系统软件ERP、MES等这一类企业,鼓励有制造业经验积累的制造业企业、信息技术企业向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加快推进智能制造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实训基地建设,进行线上线下专题培训活动以推广智能制造新模式、新方法、新知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