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介绍 专家人才库 调研选题库 研究成果库 数据库
将紧急救护培训纳入我省中小学必修课程
发布时间:2022-11-09 阅读量:254

调研情况:

中小学生因其生理、心理不够成熟而成为交通事故、溺水、窒息等意外伤害的高发人群,且呈逐年增加趋势。据卫生部数据显示,我国0-14岁少年儿童意外伤害所致的平均病死率为18.6/10万人,占其总死亡数的25%,而其中90%的意外伤害,完全可以通过培训干预进行事前预防和实施事中急救。

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急救培训普及率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在荷兰,10岁儿童就开始接受急救知识教育,挪威从1961年起,将心肺复苏等现场急救训练纳入学校必修课程。而我国,针对中小学生的急救培训较少,一些学校自行组织开展的紧急救护知识培训,形式也以听取讲座为主,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具体建议:

急救普及培训应该及早开始,而学校教育是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最佳、最根本途径。为此建议:

1.将紧急救护培训纳入我省中小学必修课程,分层分级开展急救培训。福建省立医院自2016年起,由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对中小学生按照年龄分层进行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各地教育部门将紧急救护培训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时,可以借鉴福建分级分层培训的做法,邀请红十字会相关部门以及急救专业人员,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针对性的设置低年级(小学1-4年级)、高年级(小学5-6年级及中学生)的急救课程内容。具体来说,低年级急救培训课程,知识点可以包括:如何正确拨打120,如何正确处理眼睛异物、鼻出血、一氧化碳(煤气)中毒、烧烫伤及动物所致伤等,技能以掌握一般止血法、指压止血法等初级止血包扎方法等简单技能。高年级急救培训课程内容可以包括:气管异物、中暑、溺水及触电的急救处理、心肺复苏术、解除气道异物梗阻的急救方法、高级止血包扎(加压包扎止血法、止血带止血法)及基础骨折固定技术等。

2.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实训条件,注重培训形式的多样化。教学中,根据中小学生的学习能力,由浅入深地设计教学方法、设置学习深度,如,理论知识培训可以在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通过一问一答或者案例讨论等方式,增强教学的互动性,实践技能培训则可以通过视频教学、操作示范以及急救情境模拟等途径进行分组教学,帮助学生深刻记忆急救相关知识,准确掌握急救技能。充分利用安全教育平台资源,在学校班会课、信息技术课上组织学生集中观看急救知识视频,随堂开展专题测试,克服目前安全教育平台大多由家长代劳的形式主义问题。

3.定期开设急救知识培训亲子课堂。依托学校平台,定期开展“小手拉大手”“共同守护家”等主题的亲子安全急救知识共训活动,将应急知识由孩子向父母传递,促进学校与家庭的双向交流与互动,增强家庭应对突发事件的技能和综合素质,从而提升国民急救培训普及率和急救能力。

Copyright 2014-2021 江苏省工程师学会秘书处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梦都大街50号东楼528室  电话:025-86670727、025-86670726
  工信部备案号:苏ICP备1506116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