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是解决基层医疗体制问题的重大创新,是建立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载体。通过组建县域医共体使优质资源下沉,实现县域内医疗资源优化配置,保障县域居民健康水平。截止日前,我省2 4个国家试点县均已出台实施方案, 其中江阴、启东、仪征等多地已进入实体化运行阶段,建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近期的显性效应是提高医保基金的有效使用率、降低医保基金支出风险;远期隐性效应是实现医疗卫生服务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即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
问题分析:
但调研中发现,碎片化的财政投入、医保制度等外部治理政策、信息数据分散割裂不能共享、县级牵头医院综合实力不强等已成为县域医共体建设的制约因素。
具体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做实谋篇布局。按照“县级强,上下联、信息通”等要求,高位推动县乡一体化改革。省级医改成员单位要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细化推进责任及对监管体制、法人治理、医保支付、价格调整、财政投入等政策保障,形成合力,为改革持续深化提供支撑。加快全省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及医保支付平台建设,明确数据接入标准,提升平台务实应用能力。以县(区)为单位,推行“人财物”统一管理模式,在保持基层医疗机构性质、承担职能、人员身份、资产关系、投入体制“五不变”的前提下,建立牵头医院全面负责基层人、财、物的紧医共体管理机制。在学习借鉴三明市经验的基础上,立足我省实情,进一步推动江苏医共体建设高质量。以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建立分工协作机制、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提升基层服务能力、理顺双向转诊流程为重点,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形成整体效益,建立统一的组织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以信息化为支撑,构建防治康为一体的医防融合机制;实现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联动改革、协同推进、同步完善。整体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实现90%的患者不出县,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最直接有效的健康服务模式,从根本上实现医改目标。
二、进一步强化要素保障,推动完善政府办医格局。公立医院要公建、公办、公管,必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落实政府办医责任,使医院集中精力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医技水平、人员工资待遇,提升服务质量。一是强化财政保障。建立科学财政投入长效机制,政府负责公立医院的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二是实施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通过降药价、堵浪费、腾空间、调价格,挤压药品耗材价格虚高水分,提高医院可支配收入,实现“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质、医生回归看病角色、药品回归治病功能”转变。三是强化监管责任。由政府主导建立统一、权威、有效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严格落实“管办分离”、充分授权和目标管理,提升公立医院自主管理权。建立和完善社会多元医疗服务监控职能,让医保管理部门、患者、社会组织等利益相关者,参与对医疗服务的监督,促进公立医院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四是加快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在实现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的基础上,加快推行医保总额打包付费,激发医共体内生动力,从而实现关口前移、重心下移。
三、进一步突出重点,提升牵头医院综合实力。一是加大纵向医联体建设力度,确保每个县域医共体均由三级医院牵头、多个专科医院或临床重点专科配合开展。上联省市三级以上医院,以提升县域大病救治能力为重点,补齐基层薄弱学科短板。二是鼓励引进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以年薪制、协议工资引进三级及以上医院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实施名医带动战略,推动县级医院持续快速发展。三是开展多形式合作。鼓励牵头医院与三级及以上医院科室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依托上级医院管理、技术、人才、信息等优质资源下沉,推进重点学科建设,真正落实“治大病”功能定位,整体提升县域医院的综合服务能力。
四、进一步加大宣传,引导群众正确有序就医。要多方联动、多种形式加大对县域医共体的社会宣传力度,省级牵头制定县域医共体建设知识进机关、进社区、进家庭、进农村、进企业活动方案。县域内通过基本公卫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开展宣传政策、签订协议、解疑答惑等工作。政府相关部门、媒体、村(社区)要积极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发力,让群众了解开展县域医共体建设的重要意义和现实需要,特别是分级诊疗制度、城乡居民医保政策、两病药品保障等有关优惠措施,让群众明白到县域医共体成员单位有序就医能够“少花钱、看好病”,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的知晓率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