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中国制造2025》将智能制造作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主攻方向,江苏也将智能制造作为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柱。推进智能制造,对推动“江苏制造”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打响“江苏制造”品牌具有重要意义。
智能制造从产业发展看,本省在机械电子、高端装备、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增材制造、智能传感器、智能网联汽车、高端纺织等重点领域培育了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制造企业和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系统集成均实现快速增长。
问题分析:
尽管江苏推进智能制造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面临的一些瓶颈问题也很突出。
1、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中美贸易摩擦影响逐步增大,产业创新有待加强。新型传感器、工控系统、仿真软件等关键技术装备和工业软件对外依存度高;高水平科技成果供给不足;能够深耕工业基础技术、元器件、核心零部件的企业和科研院所较少;支持智能制造技术研发、组织架构创新的创新平台、创新人才的培养培育力度也远远不够。
2、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企业、“独角兽”企业不多,产业实力有待提升。江苏的“独角兽”公司还甚少。半导体、军工装备、无人机、高端装备、增材制造装备、高端数控机床等部分领域市场应用还未全面打开,市场总体规模较小,产业实力有待提升。智能制造企业年产值百万级、千万级居多,亿级、数十亿的龙头企业很少。
3、要素资源受限,高端人才缺乏。受制于严苛的环评、土地容积率等限制,制造业企业转型、能级提升、改扩建均受到较大影响。高端领军人才少,产业链技术工人、高级技师缺乏,尚未形成智能制造产业工人培养职业教育体系。
具体建议:
1、加快突破“卡脖子”技术。一是加大政策支持,推动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加大高端智能装备首台套、工业强基、工业互联网创新等专项政策实施力度,鼓励装备制造商通过技术突破,自主研制造智能制造装备,并探索企业创新容错机制。二是统筹各方资源,推进协同创新机制,打造产业创新平台。以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为牵引,建立跨地区的网络化协同供应链,支持系统集成商、软件开发商、装备供应商等以联合体形式协同创新、协同应用。围绕智能制造关键、共性、前瞻技术需求,促进优势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等联合开展产业创新研究,组建跨行业、跨领域协同发展的智能制造服务平台。三是积极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对受经贸摩擦影响较大的行业和重点企业,从降成本、防风险、稳增长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聚焦有潜力替代进口的产品和产业,加大帮扶力度,促进提高国产化率,培育新的增长动能。
2、有序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一是实施以机器人应用为特征的自动化改造。支持企业利用自动化生产设备、自动化成套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升级,优化工艺技术流程,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优质率。二是推广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应用的智能化改造。推动智能机器人、智能传感与控制、智能检测与装配等智能装备的应用,实现生产装备的预测性维护,形成智能柔性生产方式。三是支持人机协作和自主可控的智能制造应用示范。在实施智能化改造基础上,建设一批具有引领示范特征的智能化“样板工厂”。
3、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一是提供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坚持对国有和民营经济一视同仁、对大中小企业平等对待;对有潜力高速成长的小微企业、初创企业,进行有针对性地扶持。建立专门面向小微企业的产业园区,采用房租减免、税收减免或缓征、环保集中治理等具体措施,尽可能降低小微企业的负担。二是厚植人才优势,推动人才培育。进一步优化完善智能制造领域人才落户政策,加强人才政策宣贯。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支持龙头企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人才实训基地,搭建校企对接平台。加大人才公寓和公租房的供应量,满足广大青年人才的居住需求。三是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加大对基础性研究的投入,推动从0到1的原创性结果。以需求为导向,推动创新产品的市场培育。鼓励知识产权创造,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优化知识产权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