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目前,江苏全省城镇化率达到了67.7%,位居全国第五,苏南城镇化率达到了77.83%,属高度城镇化地区。苏锡常三市的城乡融合度达到0.83;仅次于上海市的0.89,2017年以来苏锡常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基尼系数保持在0.33以下,说明目前苏南地区收入水平相对合理。但是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影响着苏南地区的高质量发展。
问题分析:
当前,苏南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的突出问题:
1.乡村老龄化突出。在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年龄较大的农村人口已形成浓厚的乡土感情和滞留原地的“惰性”,他们的心理倾向、文化素质、生活习惯、劳动技能等,都使他们比较容易满足现状,安心呆在农村,不愿再背井离乡。乡村老龄化程度达到65%以上。
2.农地碎片化突出。随着城市化的加快,本地农业用转为建设用地速率加快,原有的大农业用地受建设用、道路交通地和水网分割已难以形成较大规模集中连片的农业用地,农用地碎片化也导致从事小规模的农业用地空间的存在,且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中87.6%为外来人口,小部分为本地老农民,农业生活环境及外来务农人口居住的环境较差。
3.乡村空心化问题。留守在农村居住和生活的基本是老人和不稳定的外来承包经营的农民,这些人员不仅无法承担起农业生产的重任,更使乡村治理主体乏力。
具体建议:
为推进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我们建议:
(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及保障。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领头雁、主心骨,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要打造政治素质过硬的基层干部队伍,在苏南发达地区,凡是发展好的地方,必然有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基层干部队伍去带动引领、去实施、去落地生根,夯实基层组织基础,落实好思想和组织保障,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这些都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前提。要引进技术型乡村人才队伍。采取组织下派或从本地致富能人、返乡大学生等人才队伍中选拔懂业务、精发展的社会精英团队进入到乡村振兴工作队伍,解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专业技术人才问题。要解决人才队伍保障问题。要将乡村干部、农村技能人才等纳入党委政府的人才队伍建设中,完善人才队伍保障措施,尤其是要加大对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将农村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任务纳入对各级政府的年度考核目标。
(二)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乡村振兴总体任务的强力支撑。
推进道路交通的一体化。要加强乡村的主、次干道建设,形成外联内达的立体化的城乡道路网络体系。重点要构建以市域交通枢纽和轨道交通网络为主体,结合地面常规公交的多种公交服务一体化的公交网络。同时要结合美丽乡村的相关要求,完善有利于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的慢行交通网络系统。实现市政设施的一体化。要形成包括给水、雨水、污水、燃气、电力、电信、环卫等多系统的便利、完善的市政设施体系,努力形成以清洁能源、低碳环保等代表新型城镇化为特征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完善服务设施的一体化。以打造“10分钟文体休闲生活服务圈”为目标,完善文化、教育、体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构建“教育配套完善、医疗服务健全、生活休闲便利”的基层管理服务体系。
(三)推进产城融合的一体化发展。统筹考虑产业与城镇建设,实现融合发展,尤其要重视产业与生活服务功能空间上的科学合理布局。
坚持政府主导。政府在城乡融合发展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始终起主导作用,江苏要根据全省和区域乡村发展现状统筹规划好各区域“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蓝图,有重点分步骤地推进这一战略的实施。加强空间融合创新。在空间规划方面,既要有全省的统一规划,又要尊重现有的各区域城乡和村落空间布局,产业发展水平与特色,既要改变乡村落后面貌,又要保护当地的风土人情,避免“一刀切”。有序引领产业集聚。构建现代化的乡村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在这方面,苏南地区的一些举措已经取得了较好成效。以无锡鸿山的“智慧小镇”为例, 结合物联网和旅游双重功能,形成复合型智慧小镇;而无锡的锡东新城则因地制宜构建了农业科技综合园、蔬菜供应基地、花卉生产基地、果木生产采摘基地等“一园三片”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这些产业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