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介绍 专家人才库 调研选题库 研究成果库 数据库
关于利用产业科教优势推进江苏质量兴农战略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2-10-09 阅读量:280

从世界范围看,当前江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农业大省,但却不是农业强省,农业国际竞争力仍然较弱。例如丹麦的国土面积不足江苏省的一半,农业从业人员仅12万,但是丹麦每年出口的生猪总量超过3000万头,占全球猪肉贸易总额的23%。江苏省农业科技含量低、农产品质量缺乏标准、品牌农产品和绿色农产品比重低,整体农业质量效益仍然不高。低端农产品过剩、中高端农产品尤其是老百姓信得过的农产品供给不足这一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农产品品种丰富,多而不优;农业品牌多,杂而不亮;农业体量大,大而不强。要加快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必须走质量兴农之路。

问题分析:

农产品需求升级为江苏省推进质量兴农战略提供了机遇。当前我国居民消费偏好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农产品品种、品质等方面供需结构失衡的矛盾非常突出,而农产品供给未能很好地适应消费需求的变化。一是人们对食品营养、安全的需求更迫切。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我国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者对农产品需求表现出差异化分层态势,但总体上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需求都越来越高。二是农产品需求日益呈现优质化、高档化的趋势。当前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日益呈现优质化、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品质消费、品牌消费、安全消费、绿色消费和体验消费等日益成为农产品消费需求新的增长点。三是个性化、专用性和功能性农产品的需求初具规模。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食品消费需求日益多样化、高级化。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使年轻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外观、耐贮藏、方便食用等质量属性的要求也不断增加。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具有保健功能的农产品需求将增加,低糖、低脂、降血压等具有一定健康保健功能的农产品需求旺盛。另外,满足高档食品制作需求的专用农产品需求增加,高档糕点专用面粉、高档牛肉等农产品的需求初具规模。

江苏省是农业科教资源大省,拥有地市级以上科研机构35家,涉农本专科院校35所,涉农科研人员1.2万人,我们要抓住机遇成为世界范围内农业强省,需要充分利用产业优势、科教优势推进质量兴农战略。

具体建议:

一、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建设,构建质量兴农的组织平台

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是我国合作社发展的新形态,在一些地区已经开展了广泛的探索。要以产业为依托、市场为导向、品牌为纽带、产权联合为手段,积极引导同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进行多领域、多方式的联合与合作,积极研究探索区域性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建设的途径,提升组织化水平。在借鉴国际经验基础上,加快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建设,以联合社为平台,构建现代农业科技、农业教育与农产品市场推广的导入机制。

二、建立大学农学院量身定制课程的农民培训模式

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利用自身优势,收集当前农业生产过程中迫切需要的农业技术,并且将该信息反馈到农学院。农学院根据反馈,设计量身定制的模块化农业技术培训课程,以实现针对性教学。同时,联合社提供教学场所、教学实践基地和基本教学辅助服务,组织和指导社员进行选课和参与培训活动,建立农民与农学院教师的沟通机制。通过量身定制课程、自主选课、田间实训、课后反馈等方式,提高农民培训的有效性,建立良好农业规范。

三、建立农产品区域品牌共建和成本分摊机制

以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为平台解决农产品营销的外部性问题,实现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共建和成本分摊。一是,联合社通过统一本地区农产品的品牌名称和信息标签,使消费者能够区分本地区农产品,形成农产品区域品牌,建立消费者忠诚度。二是,联合社与科研机构、市场推广企业合作,科学分析消费者的农产品质量偏好,实施有效的农产品市场营销与推广,从而有效推进地区农产品公共品牌建设。三是,联合社建立成本分摊机制,根据营销收益分摊营销成本,建立对优质农产品生产农户的营销费用减免机制。

四、构建产学研长期合作的专利运营机制

以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为平台,建立联合社与农业科研单位的长效合作机制,实现“科技需求-研究开发-农业专利-专利费-农业科技研发经费”的良性循环。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收集并反馈的农业科技难题与科技需求信息;农业科研单位针对性的设立研究项目,解决相关农业科技难题或开发农产品新品种,形成农业科技专利;联合社购买农业科技专利,解决农业科技难题,种植优质新品种,农业科研单位获得源源不断的专利费继续投入农业科技研发。

五、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平台是政府质量兴农的政策实施抓手

政府部门可以通过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购买农业科技专利、农产品营销服务和农民培训项目,解决当前支农资金利用效率低,缺乏引导性的问题。相对于直接补贴农业生产者或农业科研部门的方式,通过农业联合社支农,提高了支农的精准性、引导性和有效性。

Copyright 2014-2021 江苏省工程师学会秘书处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梦都大街50号东楼528室  电话:025-86670727、025-86670726
  工信部备案号:苏ICP备1506116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