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工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78-2017年GDP年均增速为9.5%,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为11%。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所有工业门类制造能力的国家,20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首位,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制造大国。2018年,围绕“创新能力提升”、“金融服务制造强国”、“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民营企业发展”、“降成本优环境”、“绿色发展”等方面工业领域出台了一批重大政策,保障和稳定工业运行,加快促进制造业竞争力提升。
“工业大省”是江苏一贯的“头衔”,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截止2017年,江苏省国民生产总值为8.59万亿元。其中工业制造业产值为3.95万亿元,占比46%,江苏中小企业总数已达288万家,规模以上企业48138家,其中,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达46886家,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7.4%,总数为全国第一。作为制造大省,江苏的制造业具有如下特点:规模大,江苏省2017年工业总产值超15万亿,连续七年全国第一;制造企业超55万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超4.7万家;江苏信息经济总量超过2万亿元。基础好,2016年江苏信息化发展指数达到89.17,位居全国前列;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总指数达97.37,持续稳步提升;互联网指数全国第二。品类全,江苏拥有完备的产业体系、丰富的产品门类;八大工业行业有六个过万亿;需求旺,全省超过80%的企业希望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效率;强力推进智能制造发展,加强企业智能化改造。目标高,根据《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要求,对江苏制造业创新体系,到2020年,将建成5-8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最终创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问题分析:
工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制造业“大而不强”仍是当今甚至较长一段时间内的基本国情,产业发展存在诸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产业结构不平衡,高端价值链、优质企业、优质产品发展不充分,工业创新、核心技术研发、关键零部件生产能力不充分,区域发展不平衡,绿色发展不充分,市场化改革、开放协同发展不充分等。仍是制约江苏工业“由大变强”的关键问题。
生产制造体系与需求升级要求不符,中高端供给不足。江苏制造业发展已经形成了集群式经济模式,目前的特点是产品多而小,市场大而杂。省内分布着大量的中小型企业,专业化协同配套程度很高,集群式的经济模式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水平发展,人们消费水平不断提升升级,消费要求供给体系向高技术、高品质领域转变,而供给体系受制于市场体制、长期处于产业链中低端限制,供给体系未能及时向高技术、高品质方向调整。同时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和刚性需求的日趋饱和,柔性、定制化的生产需求越来越迫切,根据用户的需求,实时组织生产会成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产品价值低。虽然江苏制造业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快,但通过行业细分可以看到,现有产业体系基本上都处在产品生产分工、产业价值链分工的低端环节,属于初级低端产品生产、产业链与价值链配合型的产业体系。发达国家则生产高附加值的高技术产品,并充当了产业链、价值链分工后的系统“整合者”。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的比重不高,低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水平。企业对基础研究重视不够,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底层基础技术、基础工艺能力不足,工业母机、高端芯片、基础软硬件、开发平台、基本算法、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等瓶颈仍然突出。目前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发展滞后对产业发展的制约性不断加大,以当前发展较快的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为例,发达国家在互联网技术与工业融合发展领域占绝对优势,而我们前期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主要局限于消费服务领域,以替代效应为主,与工业的融合发展效应不足,作为工业互联网不可缺少的工业机器人、大量自动化生产设备和软件研发领域仍是短板,从自动化设计、精密设备制造,再到工控芯片、精密电机、高端轴承,以及耐磨耐腐蚀的高端材料等等核心部件,以及软件的设计研发,依然严重依赖进口。此类情况极大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且机械、石油化工、钢铁等传统工业的竞争主要以价格为主,优势单一。制造企业普遍信息化水平不高,产品的生产设计没有依靠云计算、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兴技术进行决策辅助和生产经营分析。
除此之外,制造业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生产数据,在传统生产中,这些数据随着产品下线就失去了价值,但近年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快速发展,使得使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对产品信息和生产线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成为可能,这对改善产品和生产工艺有重要作用。
具体建议:
面对新工业革命带来的深刻变革,加快制造业+互联网领域布局,互联网+制造业为核心的发展模式,正逐渐深化对制造模式、产业分工、社会就业等方面的影响:
一是智能装备和产品大量涌现。一方面,自动化成套生产线、智能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智能仪器仪表等具有感知、分析、推理、决策、控制功能的智能制造装备在各行各业将继续深度应用。另一方面,智能家居、大健康等领域的智能产品方兴未艾并逐渐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一些智能产品则预示着未来的发展方向,例如,苹果布局智能汽车领域,谷歌的无人驾驶汽车,集成了红外摄像机、雷达传感器、激光测距仪、惯性导航系统等设备,配合专用软件系统,极大的丰富了消费者的用户体验。
二是生产过程智能化将逐渐重塑制造业。计算机、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在制造业领域加速创新应用,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等智能装备迅速普及,智造单元、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加快涌现。目前,我国正加速布局5G发展,5G将于2019年预商用、2020年正式商用,随着5G时代的即将到来,工业物联网发展步入快车道,“万物智能互联”将推动实现从制造向“制造+服务”的转型升级,极大地优化了劳动力、资本、信息、知识等生产要素的配置,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培育出一大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这种情况下,建议:
1. 加速完善智能制造基础网络设施。万物互联是智能制造的基础,智能硬件深入到生产及产品环节中,能够实现分布式智能;智能机器人能够接受远程监测及控制,机械制造装备能够互相对话,都离不开网络设施。加速构建基于5G、物联网、光宽带等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动降低公共场所(铁路隧道、地铁)的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成本本,加大基础设施保护力度,支持多种物联网技术试点及应用,形成多制式、多类型的物联网设备支撑能力有助于智能制造的进一步发展。
2. 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制造业与工业互联网有着紧密的联系,智能制造的实现主要依托两方面基础能力,一是工业制造技术;二是工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包括智能传感控制软硬件、新型工业网络、工业大数据平台等综合信息技术要素,是充分发挥工业装备、工艺和材料潜能,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创造差异化产品和实现服务增值的关键。而目前市场需求逐渐呈个性化、定制化、专属化的趋势,制造业须满足柔性制造,积木堆叠式的生产场景。从垂直角度来看,制造业行业壁垒多,与消费互联网市场相比,有壁垒多、投资大、见效慢的特点,而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实现柔性化定制生产、降低投资成本并有效的打破行业壁垒。
3. 快速构建基于IPv6的工业互联网二级标识解析体系。地址与标识体系是网络地址资源、标识、解析系统构成的关键基础资源体系,用于识别产品、设备、原材料等物体。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系统用于实现对上述物体的解析,从而找到该物体或其相关信息。为支撑工业互联网发展,标识解析体系面临一些新的需求和挑战,现有标识解析体系尚难以完全满足这些需求,主要表现在:现有标识体系基于消费互联网,解析数量和响应速度无法适应工业互联网的需求,同时工业互联网需要大量IP地址,因此构建基于IPv6的工业互联网二级标识解析体系是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必然选择。
4. 新业务推进政策支持。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引导相关公司,积极配合智能化改造,提高智慧城市相关市政服务能力。推动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促进需求落地。
5.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工业企业对工业信息化发展的认知度和重视程度。使其积极主动的提出信息化改造需求,由内而外推动工业信息化发展。
江苏联通立足智能制造基地、双创基地、5G创新中心可在智能制造领域广联省内各工业制造企业,开放沃云优势,联合打造工业互联网云平台,同时作为基础电信运营商,将积极推进政府、大型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校的IPv6化,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为积极实践“强、富、美、高、新江苏”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