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分析:
(一)太湖属于典型的平原浅水型湖泊,平均水深不到两米,湖体本身的营养水平偏高,从自然生境看,比较适宜于藻类生长,容易发生湖泛。尽管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太湖藻型生境条件未得到根本改变,湖泊的氮磷浓度仍不稳定,生态系统比较脆弱。只要遇到合适的水文、气温等各方面条件,依然有大面积爆发的可能。
(二)农业污染、农村生活污水、水产养殖已成为入湖的主要污染源。有关研究表明,太湖附近地区单位面积的化肥施用量严重超标,排入太湖中的氮和磷约有一半是由化肥流失引起。周边农村环境基础设施薄弱,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滞后,造成污水收集处理不到位。
(三)部分环太湖地区依然存在开发强度偏高、侵占生态空间的现象。在太湖沿岸1公里范围内仍有不少建设项目突破了相关规划的要求,在开发建设时生态保护的意识不强,造成了过度的岸线利用和开发,使环太湖的河湖生态环境系统性、完整性受到了一定损害,自我生态修复的能力下降,使得综合整治的效果打了折扣。
具体建议:
当前,我们迫切需要解放思想,梳理和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认清面临的严峻挑战,在立足打好攻坚战的同时,做好持久战的准备,积极推进长效治理。
(一)理清责任,建立党委政府负总责、各相关部门清单式管理的责任体系。
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推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切实承担起保护太湖的环境责任,进一步厘清各部门的环保职责,让管生产、管发展的也能按照责任清单承担好环保职责,全面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刻认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彻底打破旧有的惯性思维,切实提升对太湖生态保护的意识,形成共抓大保护的制度体系。
(二)严格执法,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
进一步完善湖长制,加大断面考核力度,通过设置科学的考核指标,将贯彻执行《太湖流域管理条例》和《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纳入对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奖惩和提拨使用的重要依据。坚持铁腕执法、联合执法,及时发现和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加大处罚力度,提高环境违法成本。
(三)开展源解析,找到影响太湖水质提升的主要原因。
借助专家团队的力量,深入分析近年来太湖治理方面的工程建设、水体环境质量改善、污染防治措施及投入等各方面情况,对影响太湖的污染源进行深入准确分析,找出工业、农业、生活等各占的比例,为后续精准治太找准方向,特别是要找到以往的治理盲点求突破,避免走弯路。
(四)以生态修复为主打好组合拳,提升太湖治理的系统性。
借鉴长江大保护的做法,科学建立以生态修复为主的太湖综合治理规划、计划或实施方案,明确具体的修复目标和时限,实现外源和内源共治,增加太湖的环境容量;既要巩固工业污染源的治理成果,又要强化生活和农业面源的治理,实现控源截污,减少污染物总量;突出防治工程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强化管理,通过管理提升治污效果,形成健康生态水系,给太湖留下自我修复的空间和时间。
(五)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太湖的监测预警及应对攻关。
充分利用现有的水质监测网络,切实加强监测预警预报,使用科技和信息化手段分析研判水情、藻情、雨情、汛情,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支撑。同时从小流域治理入手,开展科研和技术攻关,为长期、系统、针对性地解决太湖水环境问题进行集成示范和试点。
(六)加强宣传教育,提升整个社会的环境意识,最终让旁观者成为参与者,让破坏者成为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