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介绍 专家人才库 调研选题库 研究成果库 数据库
推进我省智能汽车、智捷交通、智慧城市协同发展
发布时间:2022-11-28 阅读量:270

国内汽车保留量将进一步得到增长,对将来城市规划建设以及交通管理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不仅仅局限于新兴城区的提前规划,更考验已成熟城区的改良和提升。如何合理规划城市、道路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如何有效管理辖区内的车辆,提升城市运营效率等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尽管目前大数据、车联网、自动驾驶、传感感知、信息化等技术都在不断地取得技术突破,可以看到智捷交通的构建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城市化带来的痛点并未得到真正解决。

首先,城市、交通、车辆没有系统性的解决方案,信息孤岛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目前城市、道路以及车辆三个智能单体都在自我提升与升级,相互之间却没有协同效应。整车厂在规划车辆产品时,不会立足于城市管理者的角度去开发产品,车辆始终作为交通工具的一种被嵌入于城市中,市面上现有车辆尽管装备了车联网系统,众多传感器以配合自动驾驶,但是由于没有开放的车端电子电气系统,车辆本质上仍然停留在交通工具层面。假如为智能汽车,在运营过程中,将会产生大量的数据。目前的车辆可以采集的数据非常有限,且无法分析所产生的数据,更无法提供有效数据给交通或城市;同时现有的道路建设以及城市规划无法有效支持车辆运营,目前作为城市交通中最主要的移动工具,车辆仍然处于被动机械式地调控状态,车辆无法主动参与交通通勤环境的改善。交通基础设施采集的数据也无法有效地与车辆进行沟通,车辆端拥有的充沛边缘计算力处于闲置状态,数据无法得到分析支撑产生无效流失。因此无论是车、路还是城市中产生的海量数据仍然处于分割的状态,无法进行有效地交互。

第二,非整车厂单位参与智捷交通项目的建设存在天然局限性,车路协同无法通过有效载体落地。目前有非常多的企业主体积极进入智捷交通产业并且产生了巨额投资,但是整体交通问题改善有限,市民感知度也很弱,因为交通过程中最主要的载体汽车没有参与或者极有限地参与到此类智捷交通项目中。没有整车厂开放车辆端架构或者积极参与,单纯的路面设施建设改善拥有极大的局限性,首先无法得到车辆移动过程中实施产生和反馈的数据,其次即便路面信号有相关的指令也没有具体的车辆进行落实和配合,整体的智能交通项目缺少有力抓手。

第三,品牌和标准体系欠缺。目前来看由于地缘的关系,区域性参与建设的公司呈现分散的局面,市面上没有足够成熟足够成体系有足够经验的企业以及相关的品牌。且智捷交通目前处于重投资的阶段,没有形成良性的运营模式,亟待有企业提供整体的策略。同时,目前全国也缺乏具有指导意义的智捷交通标准体系和实施规划,相关标准体系的不完整会阻碍智捷交通项目的开展与深化。例如华人运通在盐城国家经济开发区合作开发的全国首条智能车路协同示范项目路段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就受到了很大阻力,首先即是目前在省内还没有制定完成的开放式无人驾驶测试道路验收标准,整体项目的合法性就无法得到政府的有效背书,创新动力受挫。同样,在开放式无人驾驶测试道路上进行测试的车辆也需要得到相关的审定,但是目前来说也没有完全相对应可利用的标准。

具体建议:

当前,智能汽车、智捷交通、智慧城市均处于良好的上升期,国内还没有形成强有力的企业品牌,众多关联技术以及产业均在寻求良好的落地集聚区域。政府的引导和政策扶持是产业能否迅速做大、企业能否迅速脱颖而出的一个重要驱动力。智捷交通与智慧城市的建设又与城市管理息息相关,政府的主观能动性将会成为产业进步的巨大助力。为此,对全省智能汽车、智捷交通和智慧城市三智产业的发展提五点建议。

一、支持本土智能汽车培植。省内目前缺乏具备独立自主研发能力的整车企业,应该集中资源握紧拳头支持最核心的企业,支持以技术引导为主线,研发智能汽车的企业发展。建议省里对现有的江苏本土车企进行综合评估评价,集中资源重点扶持2-3家龙头企业或有潜力成为龙头企业的车企,在项目核准、资质申请、政策扶持、示范推广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积极支持企业对外开展资源整合、并购重组和战略合作,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汽车领军企业。

二、推动“三智产业”集聚。智能汽车、智捷交通以及智慧城市在技术层面具有贯通性。具备领先视野以及完善战略规划的龙头整车企业将是协调推动三智战略有效落地的最佳选择。整车企业将依托其智能汽车的研发以及销售,以车作为落地点和抓手,协调运营商、硬件供应商、互联网企业以及房地产商等,从根本上整体性地提升交通和城市运营策略。与此同时,大量前沿技术企业将会随其落地,包括传感设备、芯片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自动驾驶技术等等。建议省内有效引导相关龙头企业落地,同时围绕龙头企业,针对企业的技术优势和产品优势,集中核心资源,推进产业区域错位发展、协同发展,集中资源推进智捷交通产品研发,提升关键软硬件水平,加快培育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充分市场化的产业基地。

三、鼓励“三智产业”项目实践。目前车路协同项目的技术方案已经具备相当的成熟度,但是具体项目的落地则尚处于探索阶段。由于涉及城市交通与管理,项目涉及面广,需要省内以及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的配合与支持。建议省内给予有扎实技术基础的企业足够的创新空间,指定牵头部门协调类似项目开展及落地,同时给予政策及资源的引导支持。

四、打造全国领先的智捷交通品牌。目前全国范围内的智捷交通项目以区域性建设为主,项目主体较为分散,内容及形式也无统一标准。建议省内通过政策引导或资源辅助来鼓励支持具备技术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做大做强,在省内快速复制推广项目,形成示范效应,以支持企业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打造全国性的品牌形象。

五、鼓励民营企业深度参与。首先是项目实施和运营,目前智慧城市以及智捷交通的运营模式有很多中,包括政府独自投资建设和运营;政府投资,委托运营商/第三方建设,运营;政府牵头,BOT(建设-经营-转移)模式;运营商/第三方独立投资建设和运营;联合建设运营;联合公司化运营等等。鉴于地方政府为智捷交通智慧城市的最终管理方,地方政府需要积极主动参与智捷交通项目的规划建设,但是同时需要兼顾项目的市场化以及有效收益,建议省内鼓励和欢迎民营企业贡献自身的资源和技术优势参与项目的规划建设以及后期的运营,政府协调资源给予配合和支持。第二则是需要吸纳具备领先技术的企业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与起草,企业对于市场动向和技术方向最为敏感,同时也拥有最领先的技术储备和资深的产业专家,吸纳有实力的企业参与标准的制定对于省内标准推向全国市场具有积极意义。

Copyright 2014-2021 江苏省工程师学会秘书处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梦都大街50号东楼528室  电话:025-86670727、025-86670726
  工信部备案号:苏ICP备1506116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