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 我省医联体建设有了一定的进展, 但是总体水平与以病人为中心、 以基层为基础 , 提供连续服务的区域性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差距很大 , 主要表现有 :
1、缺乏区域内有效的统筹规划、 协调和协作 , 未能建立统一的行政管理制度和系统的医联体运行机制。实施分级诊疗制度需要政府多个行政部门的横向联系和合力协作, 这也是实行上下联动的基础和保 障,但是当前与医疗卫生体系相关的十几个部门各自为政,改革政策 制定权和监督执行权过于分散 , 现有医改管理体制下没有任何一个部门真正有能力协调其他部门制定出台综合性政策措施 , 分级诊疗仅限于卫生计生部门在倡导和主推 , 医联体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 关键可能还是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
2、组建医联体宗旨不清、 任务不明 , 一是部分三级医院没有研究医联体建设的意义,出自医院自身利益,借机到处挂牌抢地盘,此目的就是更好的扩张与延伸规模 , 甚至一个三级医院搞出十几个医联体, 只追求数量, 不注重内涵建设, 形成了三级医院"跑马圈地"的态势,三是基层医疗机构为了自身的生存同样利用三级医院及专家的影响 , 追逐患者资源 , 不愿担当起全社会"健康守门人"的责任。 因此医联体内缺乏资源整合的内在动力 , 出现"连而不动 , 动而乏力"的现 象,短期看似乎对促进分级诊疗有一定作用,但实质是医院规模化的一种体现 , 这种联合最终演变成"虹吸病人"争夺医疗市场的手段 ,不能在区域内提供有效的医疗序贯服务。
3、大多医联体管理机制混乱 。一是三级医院单体扩张与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体规模效益存在冲突;二是医联体内部各成员之间在所有权形式、 补偿制度、 人员编制、 分配机制等方面各不相同 , 只能是很松散 的上下层级机构的自由组合分工协作,; 三是区域内统一的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滞后, 在医联体内不能实时采集与共享卫生信息, 四是推进分级诊疗的指导性意见和实施办法仅在文件上倡导 , 缺乏实质性的政策措施。医联体内部没有建立责权利对等的双向转诊、共享共建的利益分配、医保支付保障等运行机制。
4、医保对医联体和参保患者引导不足 , 一是多数医联体内医保仍然作为各成员单位单独支付, 不能体现共赢的利益分配机制, 这使得医联体内部双向转诊的内在动力不足, 而这正是医联体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 二是医保对患者的引导不足 , 鼓励患者基层首诊、 双向转诊的结算政策不完善, 引导居民合理就医的作用有限, 最终使得医联体的 整体效益不足以显现 , 同一个医联体内不同行政区域与等级的医院该如何协调医保成为医联体发展的关键因素。
具体意见:
1、理顺管理体制 , 做好医联体建设的顶层设计。 一是强化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领导责任,各级医改办要实体化运作,赋予职能,明确职责, 统筹"三医"联动, 坚持政府主导下建立制度化的区域医联体建设规划,原则上以地级市作为单元区域,构建紧密型医联体,将现有不同层级医疗机构分区域、按床位量、服务能力等进行合理规划和设置,组成若干区域医疗联合体,对居民实行契约式服务,三是政府通过法律标准、方针政策、资金保障、信息服务等多种形式建立规范化、 制度化、 法制化的宏观调控体系 , 实行全行业管理 , 规范医疗卫生环境 , 避免无序竞争。
2、建立健全医联体运营机制 , 扩大医联体自主经营权。 一是要建立并完善医联体内部分级诊疗管理机制、上下联动机制、绩效考核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等运营管理机制 , 二是搭建医联体医疗与健康产业投融资平台。 按照2013年国务院颁布的 《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的文件精神 , 开展老年护理、 健康体检、 健康咨询、 护工培训等健康服务 , 打造健康服务产业集群 , 不断满足市民多层次、 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 三是医联体要负责区域内所有人群的健康管理,包括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 以契约式服务方式分片包干, 建立区域 内 统一的互联互通的智慧医学平台, 构建医院-社区-家庭" 三位一体"的 健康管理体系 , 做到资源信息共享利用 , 推进医联体内家庭医生联合签约服务工作, 提高居民健康管理的规范性, 高效解决家庭医生签约率不高、覆盖有限、服务内涵不深的问题。
3、建立制度化的利益共享和考核机制 , 要持续有效推进医联体各项工作,建立科学的利益共享和分配机制。一是建立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强化对医联体工作的绩效考核, 将相关工作日标及实际成效根据职、权、利对等原则纳入医联体及各成员机构负责人的考核指标 , 把带动基层机构发展作为对核心医院考核的"硬指标" , 并将考核结果与绩效分配、 财政资金配套、 医保支付挂钩 , 通过制度建设推进医联体内三级医院与各成员机构目标同一、利益共享、协同发展, 二是建立外部评价监督机制, 建立外部对于区域医联体的运行评价和效果评价 , 包干服务人群的健康管理和健康产出 , 使之与总额顷付的经费挂钩结算, 可以由区域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执行, 也可以委托第三方社会组织或机构执行。
4、多方给予医联体建设政策支持。 一是完善医保支付政策 , 建立引导患者在基层就诊、 促使分级诊疗机制形成的医保政策 , 可试行医联体内医保总额打包预付制 , 建立结余留用 , 合理超支分担的激励和风险分担机制 , 提升各医院、 基层医疗机构自我管理积极性。 二是全面落实对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离退休人员经费、 公共卫生服务等的经费保障政策 ,并建立政府对公立医院补助的稳定增长机制。 三是适当增加医联体内二、 三级医疗机构编制总量 , 作为向基层医疗服务机构辐射的人才保证供应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