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介绍 专家人才库 调研选题库 研究成果库 数据库
推动医养融合发展
发布时间:2022-12-12 阅读量:270

结合实践,进一步推动全省医养融合发展还有一些薄弱环节和需要加强的工作。主要是要推动医养融合服务进社区进家庭,让老年人不出社区即可获得专业的养老服务和日常医疗服务,加强养老型住宅小区建设,在住宅小区规划布局满足不同健康情况的老人享受不同等级的居住设施和服务。要实现医养之间的双向转诊。形成老年人首诊在养老机构、家庭或社区,病情严重的转诊进入更高级别医院治疗,病情稳定后,返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进入老年护理院进行康复治疗。推动养老机构分类分级管理。建立健全监督评价和风险共担机制。用新技术新手段打造智慧云平台。由政府牵头,以老人需求为基础,以智慧感知终端为手段,以云服务平台为支撑,实现点对点的信息化医养融合,打通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优化提升医养融合发展的人才供给。

具体建议:

1、推动医养融合服务进社区进家庭。通过大型医养融合服务机构设置分支机构进驻社区,实行连锁经营、集团化管理。通过分支机构将服务送进社区,让老年人不出社区即可获得专业的养老服务和日常医疗服务。同时,将医疗和养老服务延伸进入家庭,提供家庭医生服务和居家养老服务。在政府主导下,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护理中心,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相结合,建立起集“医疗、护理、保健、康复、营养、心理、娱乐”七位一体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强养老型住宅小区建设,支持开发新建老年宜居住宅和代际亲情住宅。通过政府补贴、产业引导和业主众筹等方式,加快推进适宜养老的居住区建设。在住宅小区规划布局“深度医护区”“老年公寓区”“小户型住宅区”“大户型住宅区”“社区公共服务核心区”,以满足不同健康情况的老人享受不同等级的居住设施和服务。

2、实现医养之间的双向转诊。养老机构对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区域医疗联合体建立双向转诊机制,家庭和社区养老以家庭医生、日间照料中心和家庭病床为切入点,建立医养之间的双向转诊机制,形成老年人首诊在养老机构、家庭或社区,病情严重的转诊进入更高级别医院治疗,病情稳定后,返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进入老年护理院进行康复治疗。

3、推动养老机构分类分级管理。综合考虑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支付能力、养老服务需求等因素,对一定范围内的养老机构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分级评定和管理,以明确各类养老机构的功能定位和设施标准。将评定的结果作为养老服务收费、政府购买服务和诚信体系建设的考量因素,并据此实施差异化补贴。

4、建立健全监督评价和风险共担机制。健全监督评价机制,一方面由社区、街道、居委会对医养融合服务的提供者进行监督,及时向相关的管理部门反馈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培育社会组织,建立起第三方社会机构的专业评估标准,对医养融合服务的效果、效率进行服务质量评估。探索风险共担机制,鼓励商业保险机构设计开发适合医养融合发展的商业保险,发挥其风险分担作用,减小老年人的支出压力,降低医养融合机构运行成本。对医养融合中的每一环节严格实行问责制,明确责任追究的主管机关和追究程序,分级、分类别追究不同人员的责任,实现风险共担。

5、探索医养融合发展的筹资渠道。设立发展专项基金,鼓励和引导银行增加养老机构建设项目的信贷支持,对新建的机构在项目审批、财政补贴、建设用地、税收政策、用水用电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优先开设老年病医院、护理医院、康复医院等医养融合机构。引入PPP模式,改变以政府为中心的服务部门碎片化、分割式管理,政府以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价出资或以入股建设方式和社会资本订立合资协议,共同投资医疗项目和养老服务项目,形成共有产权。政府将特许经营权交给“养老+医疗”的管理委员会,养老中心负责主要养老服务,医院负责核心医疗服务。

6、用新技术新手段打造智慧云平台。由政府牵头,以老人需求为基础,以智慧感知终端为手段,以云服务平台为支撑,实现点对点的信息化医养融合,打通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构建三个平台:对外服务平台,包括政府的行政性服务入口、老人入院前的健康状况评估体系和虚拟养老院等;综合服务平台,包括机构养老型医养融合服务系统、居家社区养老型医养融合服务系统、健康数据管理系统、远程医疗服务系统、电子商城服务系统等;信息管理平台,包括政府和医院面向老人的服务管理系统、社会服务机构资源管理系统等。

7、优化提升医养融合发展的人才供给。着力打造三支队伍:一是照护师队伍。将省市属高校、职业院校有关养老服务与管理方面的专业调整为照护师专业,制定新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引导新的、高素质养老护理人才职业的形成,提高社会的信任度和接受度,形成职业荣誉感,提高职业吸引力。二是全科医生队伍。建设一支经过正规医学教育和全科培训的高素质全科医生队伍,为辖区养老机构提供上门巡诊,肩负“健康守门人”的重要职责,在实施“预防为主”和控制医疗费用方面发挥独特作用。三是志愿者队伍。建立志愿者培训、激励和退出机制,探索建立“时间银行”机制,通过规范的存取规则和激励机制,使志愿者通过累积服务时间,及时在区内兑换其他服务或物质回馈,实现低龄存时间、高龄取服务。

Copyright 2014-2021 江苏省工程师学会秘书处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梦都大街50号东楼528室  电话:025-86670727、025-86670726
  工信部备案号:苏ICP备1506116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