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产业转型的“中场发动机”,是推动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近8年来,江苏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速度不仅高于同期GDP的增长,也高于服务业增长速度,有力推动了制造业转型升级、经济发展新旧动能的转换。
问题分析:
但与此同时,全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生产性服务业总体规模偏小且层次不高。一是生产性服务业结构不合理。传统的生产性服务业仍占主导地位,新兴服务行业发展相对不足,特别是信息与传输计算机软件业、科研技术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仍较低。二是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市场化程度不够。研发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多寄生于所在制造业企业中,拆出来难以生存且导致其他社会资本进入困难,市场化程度不高。作为知识密集型的金融、信息、物流和咨询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还很不完善,产前、产中、产后的专业化服务薄弱。
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链交互融合不够。一是制造业企业服务化转型的内在动力不足。相当数量的制造企业研发与销售两头在外,导致了企业对于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需求层次低、规模小。同时,大部分企业尚未意识到服务化转型的意义,对服务转型可能带来的新商业模式、运作方式、竞争格局缺乏信心。二是制造业与先进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度不够。以智能制造为例,由于不少企业自身信息化水平不高,易受发展路径依赖影响,热衷于上规模、扩产能,导致对信息化重要性和趋势性重视不够。
三、生产性服务业面临金融抑制和政策真空的“盲区”。一是融资难、融资贵等老问题仍存在。生产性服务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往往因多种因素难以达到银行贷款要求,而民间虽有股权投资等意愿,但由于缺乏对行业、企业的识别能力,难以找到有公信力的投资通道。二是针对性扶持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存在着“落地难”。实践中,由于税务与科技部门对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的优惠、研发费的加计抵扣等优惠政策解释不一致,导致不少企业难以享受这些优惠。企业不愿意独立建设研发机构,一旦研发从企业剥离,企业就不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待遇。此外,投资以研发为主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虽然投资者可以抵免部分所得税但政策限制多,有的法人合伙企业因投资的企业“养肥了”反而享受不到税收优惠。
具体建议:
为此,建议:
一、围绕产业规划和区域布局,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
一是生产性服务业引进扶持应有所侧重。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产业链高端提升要积极发挥好政府作用,围绕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规划,从产业服务内容、制造业发展趋势等出发明确生产性服务业引进的方向和重点。建议在引进方向和重点上应结合实际,有所筛选,有针对性发展专业化生产性服务业,突出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链招商,大力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集约水平,实现同类企业、处于产业链不同环节的相关企业以及有关配套机构在一定的空间集聚,集中提高产业集聚度,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在形成相对紧密的产业集群的同时提升集群内的产业结构。二是在区域协同创新中寻找新的发展着力点。在尝试打通已有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链条的对接、延伸的基础上,应放眼区域经济和区域协同创新中的契机,取长补短,发挥比较优势, 各区域应积极引进与原有产业适配度高且有利于产业整体链条提档升级的生产性服务业,支持有条件的地区新建一批主体功能定位清晰、示范效应好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二、发挥政策引导的“杠杆”作用,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扶持力度
一是建议制定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普适性政策体系。建立符合产业规划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方向的市场准入、金融信贷、税费征收、资金支持、土地等政策扶持体系。如,研究制定不同类型服务业用地的定价机制,促进服务业项目落地;鼓励工业企业利用自有存量土地兴办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自营生产性服务业,经依法批准,可按新用途办理相关手续。借鉴深圳等地经验,弹性设置新供应的仓储、研发、总部经济等项目用地的出让年限,优先向重点支持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项目供地,为高端服务业产业入驻和公共服务腾出战略空间。二是鼓励银行、有条件的企业等进行金融创新。降低企业融资条件,降低对鼓励发展的行业服务业企业抵、质押门槛,简化相关手续,缩短贷款申请周期,并大力发展知识产权质押等信贷创新产品,加大对中小生产性服务企业的信贷支持。
三、以数据统计监测为基础,推动和完善一体式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一是逐渐建立生产性服务业统计监测制度。按照国家出台的生产性服务业统计分类,完善和建立生产性服务业统计体系,全面、准确地反应当前我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加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监测,预警和分析。二是搭建统一的公共服务平台以打通“信息孤岛”。这一平台不仅针对生产性服务业更应适用全省绝大多数的企业用户,平台可实时发布各相关政府部门的政策信息,鼓励物流电商平台、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等各类社会化互联网平台链接,支持研发、设计、信息服务、物流、金融等相关内容的查询,支持各类企业信息等的查询,通过多个价值链环节整合集成,打通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资本间的供需,缩短产业间距离,精确提高接触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