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建设,并开展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构建以学校为起点、城市为节点、企业为重点、行业为支点的新型产教融合机制。
问题分析:
江苏作为教育重省,长期以来切实推动党的教育方针在江苏大地全方位贯彻,高标准建设教育强省,致力于打造一批“产教名城”。近年来在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方面进行了探索,成效显著,但也遇到了一些共性问题需要重视,例如:企业主体作用发挥不足、产业教授引领有限、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不高等。
具体建议:
一、加大政策调控力度,积极发挥政府统筹作用
一是优化决策机制,探索建立产教融合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全省产教融合工作。二是充分利用投融资和财政等激励政策,实现资金、人员、技术、管理、文化等各类资源在试点区域的聚集、叠加效用。三是发挥智库引领,组建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助推校企深度融合、产业发展。四是推动平台建设,对职教集团、产业联盟增责赋能,分产业、学科或专业群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发挥职教集团、产业联盟的平台、支撑和创新作用。
二、推动试点工作深入开展,激活企业主体作用
一是推动地级市开展市级产教融合试点企业的认定,以便培育更多的企业能入选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二是引导入选市级试点的企业在做好企业自身的产业转型升级、完善职工的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制度、合作建立产业学院和学科或专业群等、强化校企双师互聘、积极参加“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等全面发力。三是对不守法履职的企业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如对不严格执行劳动法、执行职业准入等的企业加强执法管理,对不按照职工总数和技术岗位数的一定比例安排学生实习岗位的企业纳入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对不按规定提取使用教育培训经费的企业录入企业信用记录等。
三、优化产业教授选聘,提升政产学研合作成效
一方面,按企业家类、技术专家类、高技能类分别申报,推动企校在共建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开展科研项目研究、申报国家和省市级科研项目产业化基地建设、加强高校学科团队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另一方面,以政府购买的方式,聘请企业高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高校兼职教师,通过企业兼职教师,将行业骨干企业优秀文化移植到学校课堂教学等主阵地,引导学生感受企业精益求精、锐意进取的文化氛围,鞭策学生强化技能训练和理论学习,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文化修养,为行业企业培养出合格的技术技能人才。
四、凝聚行业、学校、社会三方力量,推动产教融合水平螺旋上升
一是加强行业指导。省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在人才供需、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专业布局、课程体系、评价标准、教材建设、实习实训、师资队伍、企业参与、集团办学等方面,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提供咨询和建议。二是加强校地合作。地方政府对3+2,4+0等现代职教体系分段培养项目的课程体系建设给予经费支持;学校要优化专业设置,加强教研教改,主动做好对接地方产业的各项工作,努力提高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积极争取地方企业投资、合作办学,共建实训基地,将职业院校建成技能培训中心、继续教育中心、传统工艺传承中心和应用技术创新中心。三是加强宣传引导。地方政府应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加强创新型、技能型人才先进事迹的宣传;加快收入分配、企业用人制度、学校编制等配套改革,不断提高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为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