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介绍 专家人才库 调研选题库 研究成果库 数据库
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
发布时间:2023-03-04 阅读量:367

调研情况: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基础保障,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江苏是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大省,高标准农田建设也走在全国前列。但是,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还面临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问题分析:

一是规划设计普遍重视硬件设施忽视软件措施,且规划设计明显滞后;二是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工程质量不达标、对耕地质量保护不重视等问题;三是新增建设受到重视,已经建成的农田管护工作方面相对忽视;四是统一整合到农业农村部门后,新部门职能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五是普遍存在配套技术集成措施投入不足的问题;六是地方财政大多数因资金紧张不能按照市县与中央省级1:1要求筹措配套资金。

具体建议:

一、优化规划设计

一是要全面系统地规划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既要重视“硬件”建设,又要注重实施土地平整、土壤结构改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农业科技服务等“软件”措施的集成。二是要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同步推进,既要包含农作物生产环境监测、数据采集等硬件设施,又要包括智慧农业数据库收集、信息处理、智能终端控制等软件措施。三是要根据本地农业资源禀赋,优化和制定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明确建设目标任务和重点区域,实行连续投入、连片开发,形成整片推进的格局。

二、提升整体质量

一是要推进生态型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转变高标准农田建设方式,加大防护林网、沟道整治、生态渠道、生态护坡措施应用,保护农田生态系统平衡,提升农田环境整体美观度。二是要积极推广土壤改良等农业生产新模式、新技术,通过种植绿肥或休耕等方式,减少化肥使用数量,优化高标准农田土壤结构,提高耕地肥力。三是要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工程施工监理等制度,紧盯项目建设中的关键环节和风险点,积极推进项目过程管理、标准化管理、信息化管理,严格执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等,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工程质量。

三、健全使用管护机制

一是要建立和完善高标准农田使用和管护制度,全面构建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长效机制,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建与改存并重,进行针对性改造提升。二是要将高标准农田管护责任落实到人,要按照“谁收益、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明确产权归属和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和管护经费,编制管护对象、主体和标准,提高管护实效。三是要建立有效的奖惩制度,对恶意损坏基础设施、破坏高标准农田的人予以严惩。

四、增强管理水平

一是要通过编制调整、技术骨干返聘等多种形式,加强农业农村部门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和技术服务队伍建设,全面增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水平。二是要注重人才培养,充分发挥“以老带新”传帮带的作用,同时面向社会招聘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等专业人才,充实好后备力量。三是要加快构建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大数据平台,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实现高标准农田立项、实施、验收、使用、管护的全过程动态监管。

五、融合技术措施

一是要加强与不同生态区域优势农作物农艺的技术集成和应用,实现科学技术等软件的综合配套,以农机作业便利化为目标,合理布置农田道路、农桥和农机下田设施。二是要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环境监测系统和溯源系统的技术集成和应用,充分发挥高标准农田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决策支撑、项目评价、产业服务等功能。三是要加快推进物联网、大数据、智能控制、卫星定位等信息技术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技术集成和应用,通过顶层设计、资源共享等推动高标准农田数字监管平台建设。

六、加大资金投入

一是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主动搭建资金整合平台,统筹多方资金,加大农业大县、粮食主产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力度,降低地方资金配套压力。二是要统筹财政相关支农涉农项目资金,加强部门与项目间的有机衔接,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三是积极吸纳信贷资金、民间资本等社会资金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筹资金,自觉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工程实施,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高标准农田建设主体、受益主体和管护主体。

Copyright 2014-2021 江苏省工程师学会秘书处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梦都大街50号东楼528室  电话:025-86670727、025-86670726
  工信部备案号:苏ICP备1506116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