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战略、是“国之大者”,其核心在于人才。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自立自强和人才工作,强调“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
问题分析:
我省科教资源丰富,但仍然存在高层次领军类人才缺乏、基础研究人才队伍不稳定、“专精特新”人才缺口较大、人才规模与制造强省的发展目标有差距等问题。为坚决贯彻好、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坚定不移走以科技自立自强支撑产业强经济强的发展道路,我们建议:
具体建议:
一、夯实基础研究人才培养根基。一是动态调整高等教育学科和专业结构,加强高水平基础学科布局投入,重点支持大型科学中心、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拓展新工科、新农科等基础学科的专业深度和人才培养模式。二是拉长基础学科人才培养链条,试点探索从高中到大学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创新选拔通道,支持基础学科实力雄厚的高校,实施基础学科本、硕、博贯通培养等模式。三是建立国家、地方、学校、社会联动的多元化经费支持机制,特别是在师资配备、科研实践、国际交流等方面给基础学科拔尖学生提供持续稳定经费支持和优质资源供给。
二、建设高层次领军人才培养体系。一是扎实推进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把一流人才培养作为“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涵,瞄准世界科学前沿和关键技术领域优化学科布局,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培育学科增长点。二是积极引入高层次师资团队并引导其在教学上多下功夫,落实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鼓励院士、长江学者等名家大师走进课堂,建设开放多元的新型基层教学组织,打造教学相长的师生学习共同体。三是建立高层次领军人才量化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设置评价周期,实行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逐步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人才分类评价与互认机制。
三、加大“专精特新”人才培养力度。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离不开“专精特新”人才。一是构建高等教育与产业集群联动发展机制,支持高校联合地方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打造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二是推进高校与企业合作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引入行业标准和企业资源积极开展国际实质等效的专业认证,推动“专精特新”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三是深化教产学研赛协同育人,基于未来产业需求,推进产学融合、科教融合、第一、二课堂融合,将教育链、科技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四、全面破解制约人才培养的瓶颈。一是建立完善配套的科技自立自强人才流动体系,按照分层、分类的标准,对欠发达地区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规范区域流动秩序,推动我省人才培养均衡发展。二是对科研绩效奖励方面的问题整改不到位、未建立分类评价的人才评价制度等问题责令改正,推进专业学会、协会和第三方评价组织的孵化、扶持和规范,营造良好的人才评价生态体系。三是形成鼓励创新、包容创新的机制和环境,统筹衔接科技创新政策与经济、产业政策,给予高层次领军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激发科技自立自强创新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