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介绍 专家人才库 调研选题库 研究成果库 数据库
建设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长效机制
发布时间:2023-03-22 阅读量:376

调研情况:

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是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多次明确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要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就业岗位有效供给不足,与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的供需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就业问题或将长期存在,主要表现为:

问题分析:

(一)“疫情反复+经济下行”叠加影响导致企业劳动力需求降低。近两年,我国仍旧存在局部疫情的影响,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不足,压降用工成本成为企业普遍举措。大部分企业取消或者暂缓招聘计划,今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市场岗位供需差距进一步拉大。

(二)产业链外迁导致国内就业岗位数量下降。近年来,我国部分产业外迁趋势明显,带走大量就业岗位,其中涉及的管理岗、技术应用岗、销售岗等,都是吸纳应届毕业生最多的岗位类型。大量企业转移使得国内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应届毕业生求职形势更为严峻。

(三)所学与市场需求脱节加剧“毕业即失业”现象。高校在学科布局与专业设置的动态调整方面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市场需求变化之间对接不紧密,就业率持续走低的黄牌、红牌专业毕业生就业尤其困难。另一方面,部分毕业生过度追求体制内岗位,为了备考主动放弃就业,选择宅家、啃老成为“公考族”,这也成为加剧毕业生就业供需矛盾的因素。

(四)过度追求就业数据逼迫学生低质量就业。部分高校为制造漂亮的就业数据,采用“威逼利诱”的方式让学生假就业或者低质量就业,与高等教育法所确定的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等要求相违背。同时,市场也配合需求滋生了造假产业链。

具体建议:

一是建立就业优先的落地机制。建立自上而下的工作体系,加强部门协同联动,建立定时调度工作机制,持续抓好政策细化,确保政策应出尽出、落地见效。建立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由人社厅牵头对接企业和高校供需双方诉求,定期整合发布本地区各行业用人需求和各专业毕业生数据,确保政策出台有针对性。建立专项督查巡视制度,或成立人大检查组、政协调研组等,定期开展督查检查,切实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落到实处。对于“就业造假”产业链,教育主管部门要与市场监管等其他相关职能部门,联合打击整治,疏堵结合保障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二是积极探索灵活的用工机制。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实习工作单位增加学生实习岗位并扶持相关部门预算资金,主要包括用于大学生到实习单位的交通、通讯、住宿补贴。做好用工单位招录报名条件审查,清理毕业院校、学习方式等与职位要求无关的报名资格条件,确保公平就业。要求国企等要坚持履行招收指标的义务,把当前用人所需与超前储备人才相结合,建立带动创新联合体、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用工机制,鼓励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延续执行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等阶段性稳就业政策,对不裁员少裁员的企业,继续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提高中小微企业返还比例。充实和增加城乡社区用人编制,优化考核和录用程序,破解毕业生基层就业难题。

三是建立充分就业的促进机制。减轻对于高校就业率的考核压力,将就业率作为高校建设的参考指标,引导高校在就业指导上回归服务本身。鼓励高校将学生的职业规划纳入整体培养方案,深入调研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要求,全面改进课程设置,建立生涯规划综合指导体系;成立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构建与用人单位沟通协作的新机制,建立更多产学研合作实习基地,为毕业生挖掘更多资源,提前释放竞争岗位,促成毕业生与岗位尽早匹配。抓住当前装备制造业、智能技术等产业回升势头明显的机遇,重点为“专精特新”企业输送合格人才。

Copyright 2014-2021 江苏省工程师学会秘书处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梦都大街50号东楼528室  电话:025-86670727、025-86670726
  工信部备案号:苏ICP备1506116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