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共二十大报告以“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为基调,专节对“双碳”工作作出了系统安排。在实现“双碳”目标进程中,蓝碳对沿海地区的气候、人类健康、粮食安全及经济发展都至关重要。
问题分析:
我省是蓝碳资源大省,拥有盐沼湿地生态系统,近岸潮间带滩涂面积位居全国之首,具有得天独厚的蓝碳优势,但也存在侵蚀加剧、面积减少、功能退化等问题及蓝碳家底不清、增汇体系不健全、监测评估标准缺乏等挑战。
作为“勇挑大梁”的经济强省,我省在促进蓝碳发展方面理应“义不容辞地做,并且做好”,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发挥底蕴深厚的科教优势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
具体建议:
一是加快摸清蓝碳发展家底,开展基础性研究。制定实施江苏蓝碳监测方案,加强对全省滨海湿地、滩涂、岸线、海域、海岛等典型生态系统的监测和评估,尽快摸清蓝碳现有储量及增汇潜能。建立海洋生物和海洋养殖,特别是海洋牧场、海洋多层次立体综合养殖的碳汇收支计量体系,率先形成完备的关于蓝碳项目的监测、报告、核查标准和评估规程。积极开展滨海湿地促淤保滩,退田还湿、退圩(塘)还湿等,持续扩大沿海湿地保护面积,深挖蓝碳资源增量潜力,加强湿地有害生物科学防治,探索互花米草防治与湿地碳汇协同增效模式。
二是加强蓝碳发展法制建设,强化保护管理。适时出台全省有关蓝碳资源保护、利用、和监督管理的规范与细则,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制定有关条例和规则,推动蓝碳发展法治化、规范化。以有效巩固海洋碳汇存量为目标,按照海洋保护法规制度及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围填海要求,加强蓝碳资源保护和管理,严格控制规范湿地征占用、划好海洋生态红线。
三是加快蓝碳产业技术研究,创建国家级科研平台。充分发挥我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集聚优势,高标准建设蓝碳科研平台,推动海洋碳汇和负排放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落地江苏,建立完善应对气候变化的海洋负排放科学规划和工程技术体系。聚焦海洋环保、海洋新能源新材料、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技术研究,建立蓝碳产业技术措施库,促进技术成果转化落地。深度融入沿海开发、“一带一路”交汇点、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和海洋经济强省、沿海经济带建设等全省重大部署,推进人工鱼礁和海洋牧场建设,围绕海洋碳汇的生产、开发与交易健全产业链条。
四是设立蓝碳发展专项基金,营造全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以实现蓝碳增汇为目标,整合省自然资源发展专项资金、省海洋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用海主体利用海洋生态补偿资金等现有项目投入资金,进一步加大省级财政支持海洋生态修复,以此引导风险投资、创业投资、股权投资等长期资金投向蓝碳经济领域。授权或鼓励公益组织参与蓝碳项目开发、管理蓝碳项目收益,探索标准的蓝碳信用认证、鼓励自愿碳市场,推动滨海湿地蓝碳交易制度建立,解决碳汇交易与全国碳市场衔接不畅问题。
五是构建世界遗产品牌体系,创建美丽海湾(岸段)。支持盐城放大我国第一处滨海湿地类型世界自然遗产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的品牌效应,加快二期申遗,搭建黄海湿地生态价值转化体系,提升打造黄海湿地博物馆,联动丹顶鹤、麋鹿、勺嘴鹬等特色资源,科学开发生态旅游,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多元化实现。扎实推广东台条子泥岸段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成功经验,继续支持连云港蓝色海湾、盐城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南通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等项目,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碳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