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我省职业教育在全国各类竞赛、评比中屡创佳绩,与我省制造业大省地位匹配。
问题分析:
与此同时,我省职业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不同层次职业教育办学衔接不佳。评价方式偏重应试,专业技能考试流于形式;生源结构不合理,各类生源理论和专业技能基础相去甚远;中、高职教育体系雷同,造成资源浪费、教育成效不佳。
二是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成效不显。“双师型”教师占比低,师资来源单一;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缓慢停滞,新技术新手段应用能力弱。校企开发教材合作机制不完善,行业企业不能有效参与教材编写,新知识新技术不能及时编入教材;课堂教学缺乏理实一体深度融合,教学质量缺乏完善质量评价标准与监控机制。
三是校企深度融合不佳。参与校企合作大中型企业比例过低,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极少。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分布匹配度低,职业院校缺乏直面市场选择的动力和能力。
四是数字资源建设成效不佳。调研显示,近三年南京投入职教数字资源建设经费分别是8200万 8200万和7200万。常州为375万504万595万。两市作为我省职教代表性城市均投入大量物资。而授课教师不会主动使用数字资源,数字资源利用率不高;在资源使用中发现数字资源质量欠佳,缺乏及时更新维护。
五是职业教育高质量监督不到位:“躺平”现象在职业教育中比较严重,究其原因无人监管,造成院校发展滞后。
具体建议: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我省由“制造大省”向“智造强省”转变的重要抓手。为此建议:
一、职业教育与行业产业要加强融合
中、高职、应用本科、行业企业加强协作、相互支撑融合。行业协会、骨干企业应全程参与职业教育学生培养过程,打破现行考核机制,学生从一个层次进入另一个层次前,必须累积一定时长企业经历,经过多方对其鉴定,合格方可入学;文化课考核要侧重应用,例如英语考核侧重口语等;行业协会、骨干企业、科研院所、职业院校定期就行业发展、技术应用更新、学生培养等进行研讨,让职业者的培养更具现代性。
二、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要加快推进
主管部门组织各层次同专业(群)教师,开展专业(群)研讨、共同开发资源或课题,促进教师综合能力提升;加大各层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避免重复;通过专业群兼并相关专业师资,提升教师跨专业教学能力,改善师资不足情况;各院校含技工校,每年向主管部门提交“双师型”教师企业实训计划和执行情况,保障下企业实训教师待遇并严格考核效果;加强教师工匠精神培养,充分发挥教师榜样的力量;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共同开发教材,达到理论够用,融入思政和劳动观教育。编制新工艺、新知识和新技能作为教学的补充教材;主管部门组建教学质量监督委员会,不定期抽检各院校教学质量。
三、校企携手深度融合
学校结合学生拟就业所在地产业分布情况,开展专业调研更新专业设置,合理设置招生人数,校企联合招生强调学生先是员工再是学生,规模企业可设置专人负责与学校对接产教深入融合工作,并将校企合作作为企业考核指标;主管部门做好对企业的监督,杜绝虚假,确保工作落实到位。同时协助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工作,必要时从中开展协调工作;对招录职业院校学生较多的企业应给予补贴,激发企业参与校企深度融合工作的积极性。
四、加强数字资源建设
多校联合打造精品数字资源和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例如同城同层次同专业师资可以共建共享数字资源,降低人均工作量;提升教师信息应用能力和专业建设参与度,提高数字资源利用率;将数字资源利用纳入教师基本考核中,考核基本应用指标,超过应用指标的给予奖励;激发教师主动性,大范围推广信息技术应用,通过运用提高教师综合职业能力;对数字资源更新、维护要纳入预算,防止重建设轻维护现象。
五、打造高质量监督机制
综合评估校长执业能力,言行合一,杜绝“躺平”现象。加强院校监督,尤其是企业行业办学性质,对不执行甚至违背职教政策,导致专业不发展、资源浪费的行为,要强制整改,开展闭环监察,全面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