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地热资源作为赋存于地球内部的可再生能源,因地制宜开发利用,有助于优化能源结构,降低碳排放强度,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江苏位于沿海高热流地热异常带,浅层地热、水热型地热、干热岩型地热等各类地热资源储量较为丰富,浅层地热能储量达200 W/㎡,可采储量达140 W/㎡,干热岩蕴藏量折合标准煤约885亿吨。水热型地热是我省目前应用规模最大的地热资源形式,已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洗浴、养殖等领域,而干热岩型地热是未来地热资源发展的重要领域,可实现发电、供暖、养殖等综合梯级利用,江苏是全国第四个成功勘探干热岩资源的省份。
问题分析:
尽管我省地热资源储量丰富,开发规模也在稳步提升,但仍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管理和补贴措施不够完善、地热相关专业人才匮乏、开发利用方式落后、监管水平偏低,致使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化水平偏低、发展受限。
具体建议:
一、加快推动我省地热产业战略性规划与布局
一是有序开展地质勘查工作,对于我省地热资源的赋存条件、热储特征、资源数量和质量进行总体评估,明确经济开发价值较高的地热资源重点分布区域;二是进行科学规划和统筹部署,制定浅层、水热型、干热岩型等各类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中长期规划,为管理和补贴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三是合理优化地热资源开发政策措施,在《“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框架下,立足实际,制定地热资源开发的优惠补贴政策,解决地热资源开发前期投资成本高的瓶颈问题。
二、加速实施地热资源开发人才战略
一是加强地热相关领域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结合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地球物理学等现有专业与学科基础,推动省内相关高校“地热工程专业”与“地热工程学科”建设;二是依托省内重点实验室、科研基地、重大示范工程等科技创新平台,引进培育一批地热相关领域的科学家、青年科研人才和高水平工程师,打造高水平科研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三是由省人力资源厅、省财政厅等部门牵头,设立省级专项补贴经费,支持和鼓励地热行业相关专业技术人才参与国际合作交流与职业技能培训,以满足地热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三、加强推进地热行业产业化进程
一是构建“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化新模式,由政府牵头整合各方资源,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自身优势,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成果转化有机融合;二是聚焦地热行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难题,以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卡脖子”环节,支持开展相关示范项目,推动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如:能源桩、能源隧道、能源地下连续墙等,推动地热水在供暖、分布式能源、农业等领域的推广应用,完善同层回灌技术,达到地热水资源可再生、循环利用的目的;三是巩固“苏热1井”重大示范项目的相关成果,推广示范项目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合理规划布局,持续开展地热能供热制冷、发电和综合利用等示范项目,如:中低温、高温和干热岩发电工程,突破制约地热产业发展瓶颈。
四、不断提升地热资源开发监管水平。
一是强化地热资源的矿产属性,完善各类型地热资源的探矿权和矿业权管理政策,明确各方责任、权利和义务,制定相应的监管和惩罚办法;二是优化相关政策措施,由省自然资源厅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制定地热资源勘探开发地方性法律法规,明确各类型地热资源勘查开发资质和准入制度;三是加强对相关企业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各类型地热资源合理有序开发,推动地热行业不断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加强对地热企业的监管,防止个别企业不合理开发地热资源导致的地质灾害,杜绝盲目、无序的地热资源开发,实现地热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