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二十大作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长江江苏段绵延433公里,沿线8座城市均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厚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
问题分析:
为加快把我省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先行区,我省应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重要指示,以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为抓手,为促进长江文化繁荣兴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具体建议:
一、加强体制机制建设。一是理顺“自上而下”和“属地化”并存的管理体制机制,明确各地具体项目、勘界立标、监测和考核评价等,重点探索建立各地长江文化资源及文化开发红利共享机制,在生态保护、旅游发展等方面实现重大资源合理配置、重大项目科学布局。二是明确地方政府的主体责任,引导各地深挖现有长江历史文化资源申报项目,切忌生搬硬造,设立专家委员会把好评审关,充分发挥省人大和地方人大的监督作用,确保其严格按照评审通过后的规划文本组织建设和运营管理。三是推广大运河产业发展基金模式,建立文物和文化资源生态补偿机制,探索特许经营、PPP、NGO、REITs等多种模式参与运营的可行性,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开展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
二、推进长江文化博物馆落户江苏。一是学习借鉴在扬州建立(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成功经验,积极申报(中国)长江文化博物馆落户江苏,适时举办长江文博主题系列大型展览、论坛等,为申报预热造势。二是鼓励沿线城市建设长江文化特色博物馆,分别展示江南文化、江淮文化、江海文化等,与长江干流、支流共同塑造“一主七支”长江文化空间格局,同时充分展现长江江苏段与大运河、海上丝绸之路等多重叠加的文化优势和独特风貌。三是高标准规划设计活态的、沉浸式的、生态的博物馆,用全息技术与混合现实技术等打造交互式旅游体验,同步建设长江文化数字博物馆,推出“云游长江”等科技项目,打造线上长江文化体验与呈现系统。
三、构建全省统一的标识系统。一是制定长江文化标识的核心指标和标准体系,全面开展长江沿线文物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专项调查,建设江苏长江文化遗产基础数据库和图谱,为构建省域层面的长江文化标识做好基础性工作。二是将长江文化建设理念、品牌内容等抽象语意提炼、转化为象征图案和符号,设计出特色鲜明、形象统一的文化标识系统方案,编撰出版《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文化标识词典(江苏)》。三是面向全球开展长江文化标识投票评选活动,适时举办长江文化标识发布文化盛典并加强推广,同步打造“长江号”中欧班列、高铁、游轮以及主题车站、码头等,设计开发周边系列应用产品,向全世界宣传江苏和长江文化。
四、打造文旅融合精品。一是将南京“长江传奇”游轮升格为省际游轮,由省级层面向国家申请牌照,参照国际游轮白天岸上游、夜晚江上宿的模式“慢游长江”,打通长江中下游段武汉—南京—上海江上观览线路,整合优化周边文旅资源,与三峡游轮对接打造全线贯通的长江旅游精品线路。二是梳理整合各地非遗项目种类,将紫砂、漆器、苏绣、炒茶等适合参与的体验活动融入参观游览当中,积极打造“非遗+研学+集市”等多类型的主题旅游线路,纳入“水韵江苏”文化旅游品牌统一宣传推广。三是学习“印象”系列等成功经验,借助科技手段,将太湖美、鱼米香、云锦艳等江苏风韵创新组合,创造集“文化”“科技”“娱乐”于一体的沉浸式文旅新体验,让江苏长江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