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介绍 专家人才库 调研选题库 研究成果库 数据库
培养高质量“双碳”专业人才助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
发布时间:2023-02-16 阅读量:251

省内面向“双碳”发展的高端科技人才依旧稀缺,实践、创新型“双碳”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健全,制约了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快速发展,具体表现在:

一是“双碳”人才培养方向与产业前沿科技人才需求存在偏差。人才培养仍存在重理论学习而轻工程实践应用的现象,缺乏对实践应用能力考核的量化指标体系,与绿色低碳产业前沿技术需求脱节;校、企之间合作局限于框架协议,产、教在人才培养中相融度不高。

二是教学方法及内容缺乏创新性。现有面向“双碳”发展的课程体系难以满足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高校根据传统工科确定教材与教学大纲、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已无法满足新工科技术要求,学生难以获得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缺乏科技前沿与国际视野和“双碳”发展的工程实践思维。

三是专业实践教学资源建设不到位。高校教学设施、实验设备、实训条件落后于企业,并且数量少、规模小、功能单一,以培养学生设计、研究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条件不足,难以满足面向“双碳”发展的创新实验教学要求;教师团队尚不能根据绿色低碳产业前沿技术对实践教学进行动态调整,实践实训教学欠缺科技前沿性、行业权威性、技术创新性,未能充分服务于绿色低碳发展的国家战略。

具体建议:

一、优化产教融合的“双碳”人才培育模式

遵循“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推动建立学校、企业双导师授课模式,将企业所承担的重大科研项目引入学校开设的创新实践课程,或借助于高校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将学生引入面向“双碳”发展科研项目一线,开发项目式、案例式等新型教学方式,打破产业和教学之间的壁垒,实现教学、科研、企业需求与“双碳”人才培养过程的动态融合。

二、完善“双碳”引领的绿色低碳学科体系

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穿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和各方面,深化学科绿色低碳内涵建设,加快建设碳金融、碳管理和碳市场等紧缺教学资源,编写和出版“双碳”系列教材;加速发展风电、水电、核电、氢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学科,大力推进能源学科与经济、管理、人文等学科交叉融合,积极培育与“双碳”相关的新兴学科方向,加快建设一批在线课程、虚拟仿真实验课程,不断完善具有鲜明绿色低碳特色的学科体系。

三、共建开放共享的创新实践新平台

基于企业的国家级、省级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安排能效提升、综合能源规划等有关“双碳”科技的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将行业最先进的实验设备和技术融入实验教学,以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支撑高质量本科生和研究生多层次培养;提高对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要求实践教学学时占人才培养方案总学时的40%以上,实习实践的时间累计不少于1学年;通过与企业共同打造实践平台,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职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接轨相应企业文化,确保“双碳”科技人才培养与绿色低碳产业发展需求同步。

Copyright 2014-2021 江苏省工程师学会秘书处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梦都大街50号东楼528室  电话:025-86670727、025-86670726
  工信部备案号:苏ICP备1506116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