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绿色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我省作为能源消费大省,大力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快储能系统产业布局,实现可再生能源规模性、可调节性应用是我省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去年国家发改委、能源局下发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我国储能产业的发展目标,全国有近 20 个省份明确了储能配比,出台了新能源储能补贴政策。我省储能产业快速发展,目前已有 18 个储能项目在列,总量位居全国第二。我省还是动力电池制造基地,共有产业链相关企业 130 余家,产量规模全国第一。同时还有南瑞继保、中天科技等一大批国内领先的电力科技系统集成企业。但我省储能产业发展仍面临不少困境:
一是我省能源领域缺乏系统化的政策和实施意见,尚未出台电力能源配储政策。目前湖南、山西等不少省份都明确了 10%-20%的储能配比政策,通过政策引导促使项目业主投资储能设施,吸引了一批大型优质储能项目落地。
二是储能产品标准化不完善。储能系统是一个包括系统控制、电器安全、设备匹配、健康监测、安全联动保护等在内的高能系统,同时还要满足绿色低碳、安全可靠、经济高效、长寿命、易回收等要求,但我省目前在电池安全管理技术、大容量电池技术、电池梯次利用、储能材料等关键技术领域还有待突破。储能产品的一体化设计、专业化集成、系统化应用、标准化入网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短板弱项。
三是市场政策、技术和市场衔接亟待完善。储能产业发展与政策支持、技术服务和市场机制有很大的关系。我省目前的储能商业模式发展还不充分,用户侧储能收益很大程度上依赖单一的“峰谷价差”;电网侧投资和回收机制路径不明; 电源侧的电力市场辅助服务机制刚刚起步。受制于较高的建设运营成本和模糊的政策技术路径,我省储能产业规模化发展不足。
具体建议:
建议我省积极研究“新能源+储能”的发展模式,加强储能产业布局推动系统化发展。
一是做好政策制度设计,明确新能源项目的储能容量配比。优化储能市场,降低配套储能设施的新能源发电项目并网运行管理考核费用,并通过提供电力辅助服务获得经济效益。加大政策补贴,对储能技术产品及其入网、调用、结算等进行补贴支持,引导我省储能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建立储能技术创新联合体,加强储能技术创新和标准研制。要将我省的产教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鼓励我省优势高校与电力系统单位加强合作,结合我省电气龙头企业,联合建立高端储能技术研发创新平台,聚焦液流电池、燃料电池、储能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围绕保障储能系统安全、稳定、可靠相关的电器消防系统、智感温控系统、交直流变流器材等关键技术,加强产业链协同的技术标准研究,在储能产业发展上形成引领性优势。
三是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发展储能产业新商业模式。加快我省风光水火储一体化融合发展,运用电化学储能和机械储能两种技术路径,通过电池储能、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和飞轮储能等实现方式,大力发展分布式新能源、微电网、虚拟电厂、共享租赁代理运营等多种储能新商业模式,支持储能企业通过参与调峰、调频电力辅助服务补偿、减少弃风弃光电量增加电费收入、参与电力市场交易获得电价收益、削峰填谷获得峰谷价差等方式获得商业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