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介绍 专家人才库 调研选题库 研究成果库 数据库
加快农机装备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发布时间:2023-04-24 阅读量:61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农机是解决谁来种地、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近年来,农机智能化、无人化发展迅猛,北斗导航、远程监测、精准作业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农机辅助驾驶、农用无人飞机等设备以得到普遍应用。江苏作为全国农机装备产业优势和重要出口基地,农机产业是传统优势产业。2021年全省农机行业实现营业收入712亿元,同比增长13%。到“十四五”末,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将达到90%以上,特色农业机械化水平总体达到70%以上。

问题分析:

江苏农机行业优势固然显著,但仍有一系列短板问题不容忽视。

一是农机化基础不厚实。全省农业机械化在区域、行业、品种、环节上的发展还不平衡不协调,全程全面机械化水平还不高。虽然目前全省粮食、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均达到80%以上,但特色农业产业机械化率还不到50%,南京、镇江等丘陵山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低于50%。农机农艺融合和产品质量性能,产品实用性不强、性能不稳定。

二是智能化和绿色化程度不高。大田主要粮油作物从耕整、播种插秧到收获干燥等生产环节智能化、绿色化、一机多用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机器作业性能稳定性、适应性和可靠性较进口产品存在较大差距。农业数字化场景和智能农机耦合不足,缺乏智能化平台。以清洁能源为动力的农机装备供给严重不足。现有农机装备智能绿色化改造升级存在卡脖子问题和核心技术问题壁垒,如ECU控制、高压共轨等。

三是产业大而不强。目前我省中小型农机厂商居多,知名品牌少,行业模仿、抄袭、“傍大牌”现象突出,产品核心技术水平、制造质量、生产效率、国际市场占有率等方面较农机强国尚有较大差距,低端、低价农机充斥市场,不利于农机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是创新研发能力不强。农机研究面临产业化、商品化不足的瓶颈,科研成果转化不足。农机产品结构性矛盾突出,大马力农机、大型收割机等中高端产品供求缺口大,“专精特”农机供给处于较低水平。农用传感器等核心关键零部件短板比较突出,创新能力亟待提升。

具体建议:

为加快我省农机装备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建议:

一是完善配套政策支持。强化首台(套)保险补偿、新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导向,扩大首台(套)、农机购置补贴规模和范围,优化补贴兑付方式,支持消费者购买更多先进适用国产农机。拓宽农机创新产品取得补贴资质条件,提高急需机具及高端、绿色、智能农机产品的补贴额比例。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推动“无人农场”“智慧牧场”“数字渔场”“植物工厂”等实际应用的智能农机示范基地建设。全面实施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政策,加快淘汰能耗高、性能低的老旧农机。强化惠农补贴政策实施管理属地责任和相关部门指导监督责任,确保政策平稳有序精准实施。

二是加强骨干企业培育。加大力度培育一批产业链“链主”企业,推动技术能力强、市场份额较大、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大型农机企业向成套设备集成转变,支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支持优势农机装备企业为龙头,带动区域特色产业集群的建设。鼓励企业开展高端农机装备工程化验证,加强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孵化培育一批农机高新技术企业。鼓励企业参与对外援助和国际合作项目,提升国际经营能力和竞争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机装备生产企业。逐步构建以大型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相配套、产业规模效益双提升的农机装备产业生态体系。

三是加快农机改造升级。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农机产业链企业融合,鼓励支持农机企业加快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支持企业加快现有农机加工制造装备改造,提升制造工艺,建设农机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农机装备,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推广应用。加大对自主关键技术和先进、智能、环保农机产品支持力度。加快智能绿色农机装备和节本增效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因地制宜发展复式、高效农机和电动农机装备,推进农机节能减排。加快建设“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探索农机信息化服务新模式新业态,提升产前产中产后“一站式”农业综合服务能力。

四是加大研发创新力度。加大科研支持力度,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农机装备创新体系,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深度对接,协同攻克基础材料、基础工艺、电子信息、关键零部件等“卡脖子”问题。推动农机企业、协会、高校与科研院所成立创新联合体,共享共建实验室,联合开展关键技术创新攻关,扩大专利运用,鼓励共同申报绿色智能化农机重大研发项目。推动地方高校农业科学、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等特色学科发展。加强银税互动和银企对接,积极纾解农机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保障农机企业研发投入稳中有升。搭建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借鉴学习美、日等国家先进经验,加强行业发展交流和技术合作。

Copyright 2014-2021 江苏省工程师学会秘书处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梦都大街50号东楼528室  电话:025-86670727、025-86670726
  工信部备案号:苏ICP备1506116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