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介绍 专家人才库 调研选题库 研究成果库 数据库
加强我省企业人才队伍建设
发布时间:2023-04-28 阅读量:645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人才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是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近年来,我省强化人才支撑引领,连续三年累计资助双创人才1712人,其中企业引进的1423人;累计资助双创团队142个,其中企业引进的98个。省级层面创新设立江苏技能大奖,培养造就各类高技能人才475.6万人;实施“英才名匠”产业人才培训和“双创计划”项目,年均培训产业人才10000人次以上等,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问题分析:

但据企业反映,人才制约依然是当前企业生存发展的障碍之一,主要问题有:

一是技术人才“供需难匹配”。企业一线技术员工招工难问题愈发凸显,据南通819家企业调查显示,37.6%有用工需求,其中初级工占比达87.21%,但就是招不到人。最主要的原因是结构性就业矛盾的存在,具体表现为:技术人才更加倾向于流向稳定性工作岗位和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员工队伍不稳定、人才缺乏的困境更加突出;年轻一代就业观念发生较大变化,“宁愿送外卖不愿进工厂”等现象普遍存在;我省中等职业教育存在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的问题,本土专技人才供应不足等。

二是高端人才“引人留人难”。一些制造业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急缺高端人才,但是培养难、流失多,据省工商联第三方评估问卷显示,1/4的企业把高端人才引育作为当前最主要的困难,其中徐州、扬州的比例超过30%,高端人才向大城市和大企业流动加速。主要是由于上海的虹吸效应、企业的薪资吸引力、高端人才中介机构欠缺、人才政策力度等原因导致,再加上疫情期间一些企业为维持运营采取减薪与裁员等自救措施,降低了员工的积极性,加大了人才流失的风险。

三是人才政策获得感有待提高。目前,我省已经形成了一套包括顶层指导、专项计划、普惠政策、配套举措等在内的多元化人才政策体系,人才政策涵盖技术人才、产业人才、创业人才等诸多类型,适用对象也全面覆盖中等职业学历到博士研究生学历。但政策供给上缺乏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人才服务配套存在短板,人才社保、职称认定等方面还存在障碍,教育、医疗、住房等配套有短板。

具体建议:

一是畅通技术人才的培养使用渠道。根据不同地区技能人才需求实际,从人才供给的稳定性出发,着重大力发展本地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在主导产业方向上强化校企合作,科学设立相关专业,加大订单式培养力度,推广新型学徒制培训项目,减少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过渡时间,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为制造业企业提高稳定的技能人才输送基地。鼓励探索校地合作模式、高校与行业商(协)会合作模式,扩展企业引进人才的途径。

二是健全高端人才的顺畅流动机制。针对高层次人才的“刚性”引进难度大、成本高的问题,鼓励企业大胆采用柔性招才引智的人才使用方式,坚持引人与引智相结合,重点在引进智力和成果上下功夫,借脑发展、借智跨越。采取咨询、讲学、短期聘用、互利合作、技术入股、人才租赁等方式灵活引才,用最小的人才成本获取最大的人才价值。同时,加强高等院校与企业的人才交流对接,进一步明确高校等科研机构与民营企业人才双向流动条件,推动科技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由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商会等社会组织,联合搭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交流平台。

三是营造服务人才的良好政策环境。要结合政务APP、微信公众号、小程序清理整合工作方案为契机,整合省、市、区三级人才入口,打造人才政策、招聘信息、中介服务结构、人才政策计算器等一体的江苏人才总入口。要积极推进人才保障制度改革,推进人才公寓建设,完善高层次人才服务金卡、帮办服务制度,落实高端人才税收、保险、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帮扶等方面优惠待遇,帮助企业减轻引人负担。要支持社会组织打造综合性服务平台,串联各类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各方资源,为企业创业创新提供系统性、一体化支撑服务。

Copyright 2014-2021 江苏省工程师学会秘书处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梦都大街50号东楼528室  电话:025-86670727、025-86670726
  工信部备案号:苏ICP备1506116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