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长江天堑把六朝古都南京城一分为二,长江以北,被老南京人称为“郊区”。2015年,江北的发展机遇来了,经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了南京江北新区,成为中国第十三个、江苏省唯一一个国家级新区。自从江北新区被设立为国家级新区以来,出台了一些列聚人才、促创新的政策,着力筑巢引凤。
2015年,骆敏舟作为高层次人才被江北新区引进,组建并成立了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如今,2年半过去,骆敏舟目前的工作和生活情况怎么样?是否能适应江北新区的环境?在科研上又作出了哪些成绩?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见到了如今任江苏集萃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长的骆敏舟。
在接受记者采访的前一天,骆敏舟还在北京出差。“所长一个月几乎一半时间都在外地出差,今天一回来,就立马去参加了重要的会议。”员工郑素娟笑着对记者说。
郑素娟带着记者,见到了骆敏舟,他穿着一身西服,面容儒雅,说话时语速缓慢,身上糅合了学者和商人的两种气质。“目前江北的创新和创业的环境都很好,再过个3-4年,江北肯定会发展的更好,我也准备以后定居在江北了。”他笑着说。
1993年骆敏舟工作了6年后考入合肥工业大学,硕士毕业后,他又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为一名博士。他放弃了去清华做博士后的机会,博士毕业后,选择江苏作为自己发展地区,在2015年,看到了南京江北新区的人才政策,深受吸引。“当时,我立刻接触了江北新区人才办,从谈判到落地,仅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和江苏的其他城市相比,效率很快。来到江北新区之后,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工作上,政府都给予我很多支持。”他说。
在骆敏舟看来,江北新区就是一副空白的画卷,他可以在上面涂抹各种色彩。他希望可以在江北这块创新创业的热土上,为新区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016年,江苏集萃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成立,经过2年多的发展,研究所已经引进了包括中组部“千人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以及海内外知名院校在内的20多位智能制造技术领域的领军人才,育聚了100多位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或有多年开发与管理经验的核心团队。
骆敏舟所长向安徽省党政代表团介绍研究所情况
骆敏舟认为未来服务机器人的应用市场很广阔,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带领团队开发了10多个新技术和新产品,包括轻型协作机器人、辅助精准定位的穿刺机器人、教育机器人、四足机器人、低速无人清扫车、智能化护理床等。今年1月份,研究所又成功地研制出轻型协作机器人的最核心零部件,直流无刷力矩电机,使得协作机器人的成本降低了一半。目前这款协作机器人无需安装防护栏,可与人近距离作业,广泛应用于工业、医疗、教育等多种行业。研究所研制的四足仿生机器人已经可以实现小跑和爬坡,关键技术上有突破性进展,未来可以很快进入实际的应用。
骆敏舟所长主持2019世界智能制造大会智能系统与自主决策主题论坛
“协作机器人外观颜色采用黄色和黑色搭配,既起到警示醒目的作用,同时又兼具美观和时尚感;机体采用铝合金、ABS塑料材质,外形设计为6自由度旋转关节,可实现任意角度灵活操作;性能方面采用高灵敏度的电流检测系统和感知系统,能实时测量外界的扰动;并且能适应恶劣环境,可持续在恶劣的环境下进行工作。同时可实现上下料、装配、喷涂、打磨、焊接、医疗、陪护、科研培训等应用。”他向记者介绍。
骆敏舟在工作方面十分严谨,甚至有些“苛刻”,他喜欢用“出难题”的方式激发员工的潜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他经常会跟员工说:“没有什么工作是完不成的,如果你完成不了,往往是因为你一开始就说了不可能,只有相信自己,才能去完成目标。”
但在生活中,他又十分平易近人。“谁的桌子上乱了,不干净了,所长都会顺手收拾,了解到员工有困难,也会竭尽全力的帮助。”郑素娟说。
“刚来到江北新区研创园,周围都是荒地,这几年,江北的发展速度很快,变化是日新月异,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产业发展,都让我惊讶。”他说。江北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骆敏舟希望有更多的仁人志士落户江北,专注于事业,助力江北新区的发展。
来源:创业江北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