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风采 匠心 会员单位
朱伟:环保治理“小能人”
发布时间:2021-04-22 阅读量:703

朱伟,研究院有机所主任师,环保项目负责人。2006年硕士毕业于东南大学,工作15年来,一直潜心于环保技术的研究和推广,科研成果在多个装置“开花结果”。在含VOCs废气治理催化剂的研制与工艺开发项目中,他自主研制生产的催化剂成品的活性、寿命均达到进口催化剂水平,先后在化工厂、橡胶公司、伊斯曼等废气治理装置上实现了成功推广,并在化工园等企业推广催化剂和成套技术,为公司节约费用超过600万元,取得经济效益100多万元。大家都称他为:环保治理“小能人”。

2020年,朱伟作为第一发明人开展的项目《负载型Pt-Pd-Mn-Ce催化剂、制备方法及在处理吸附PX中硫化物白土回收工艺中的应用》被评为南京市十大发明专利,他本人也被授予 “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

严细求实,彰显科研好作风

“咱搞科研的就是要严谨细致,不能出一点差错。”多年来,朱伟一直严肃认真地处理、归纳科研数据,找出其中的规律,尤其是在催化氧化催化剂的生产中,他认真记录每次配料的温度、计量、时间等基本工作参数,从中总结规律,优化生产的工艺条件。在生产催化氧化催化剂的过程中,由于当时环境温度较低,制备设备没有温度调节的能力,他就仔细研究往年催化剂制备中记录的温度、配比及成品催化剂性能评价结果,合理调整催化剂涂层浆料的配方,使其符合当时的环境条件,这样催化剂生产在环境温度改变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证质量。“对于重要数据我们总是反复测试,不放过一个细节。”特别是在不同的应用场合进行各种不同工艺条件的评价实验,对于复杂情况下的应变能力和技术水平都是极大的考验。踏实的科研功底使得朱伟在应付每个不同装置都能游刃有余。

他至今还清楚地记得PTA三线侧线试验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难题,要想在工业化装置应用,侧线试验是基础。但是必须要掌握装置的基础设计数据。在搜集数据的过程中,他发现设计数据和实际数据存在偏差,反应器流量也没有达到试验设计要求,当时正值3月,春寒料峭,朱伟和同事们不畏严寒和艰辛,在实验室和现场两头跑,每天多次采样,直到拿到第一手的数据,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采取了重新装填催化剂和调整反应器过流截面的措施,保证侧线工业考评试验顺利进行。侧线试验结束以后,终于拿到了工业化考评的第一手数据,为催化剂的推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劳有所获,心有所向

对朱伟来说,搞科研不是最难的,最难的还是进行成果推广。从01,怎么跨出这关键的一步,如何让别人信任我们的技术,使用我们的产品,除了拿出过硬的工艺包,以及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并且取得明显的效果,似乎别无他法。无论如何,朱伟都想试一试。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18年,公司重启化工厂 PTA二线,开车准备过程中发现PTA尾气处理装置缺少催化剂,这将影响装置的环保达标。而该尾气处理催化剂技术掌握在国外极少数公司手中,经多方咨询,国外公司催化剂的供货周期无法满足开车需要。而研究院恰恰掌握着这个技术,但是当时公司存在质疑的声音,尾气催化剂技术没有应用在同类装置的经验,会不会出现问题?

“我们的技术一定行!”有了PTA三线侧线试验的成功范例,朱伟的信心更足了。他们全体动员,立即行动,在物采中心的配合下,紧急采购催化剂生产所需原料,经过二十多天的努力,克服时间紧、任务重等困难,按时完成了催化剂的生产。通过催化剂质量检测,表明催化剂物性指标达到技术协议的要求,并通过实验室对催化剂的活性考评,在模拟化工厂尾气处理装置的条件下,经催化剂处理后,尾气中挥发性有机物含量由2000mg/Nm3降至20 mg/Nm3以下,催化剂活性达到预期要求,为催化剂成功工业应用提供了充分保障。2018323日,研究院自主研发的催化氧化氧化催化剂在化工厂PTA二线尾气处理装置上正式装填,成功投入工业应用。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看着自己的研究成果终于用在了工厂,就像捧着手心里的孩子,朱伟的心里别提有多美了

多点开花,开拓环保新领域

有了多个装置成功应用的基础,朱伟的名气更响了,公司水厂、炼油厂都纷纷上门,希望用研究院的技术帮助他们处理废气。接到任务以后,朱伟带领课题组成员全身心投入到侧线试验中。20201月,寒风冷冽,户外温度达到了零度以下,朱伟在现场也是全副武装,厚厚的羽绒服加上工作棉袄,帽子,护耳,呼出来的热气瞬间结冰,手伸出来就冻得僵硬,就是这种环境,朱伟坚持每天奋战在现场,跟踪数据处理结果,及时调整试验方案,解决废气处理过程的所有问题。就这样,他们对水厂的废气浓度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跟踪测量,通过色谱分析出有机物含量,并对水厂所有污水池的通风量以及浓度进行调研,摸清了高浓度池和低浓度池的超标气体量,提出了分池治理的思路,可以有效地针对高浓度池进行废气回收治理,提高治理效率。根据水厂提出的今年装置提标改造的情况,朱伟又利用ASPEN软件进行模拟计算,判断改造后的气量和浓度标准,并不断优化出新的方案。

本来春节过后就可以投入使用,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所有的工作节奏都放慢了,但是朱伟却没有放过一天假,即便是春节期间,他在家里仍然坚持工作,两个月时间召开了十多次视频会,数十次修改完善分池治理方案,对上千个分析数据进行筛选,最终提出了水厂净一车间废气分池治理的详细方案,并经公司班组会讨论通过,实现了扬子人运用自主技术治理废气的目标。

有了对科研付出的一腔真心、信心和恒心,朱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他的勤奋执着、坚忍不拔、认准一条路就要一直走下去的决心,都是科研人身上宝贵的精神,值得传承和发扬。正如他所说:

只要是能把研究成果用出去

所有的付出都是心甘情愿的

科研的道路没有捷径

只有反复探寻

不畏艰辛

才能品尝成功的喜悦

雄鹰总会展翅翱翔

理想总会放飞蓝天

来源:中国石化扬子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图文:卞海珠

Copyright 2014-2021 江苏省工程师学会秘书处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梦都大街50号东楼528室  电话:025-86670727、025-86670726
  工信部备案号:苏ICP备1506116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