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风采 匠心 会员单位
江苏省“最美科技工作者”|我会常务理事、风工程专委会主任委员王浩:步履不停,御风架长虹
发布时间:2025-02-28 阅读量:177

图片       

王浩在桥梁建设现场



世界首座高速铁路悬索桥五峰山大桥、建成时世界第一大斜跨拉桥苏通大桥、世界最大三塔两跨悬索桥泰州大桥、建成时中国第一大跨悬索桥润扬大桥……当一座座“世界之最”的大桥拔地而起,江苏省最美科技工作者、东南大学首席教授王浩心中便会涌起难以言喻的激动和自豪。他说他的梦想其实已经实现,但他并不想停下前进的脚步。
王浩和团队长期致力于桥梁及结构抗风防灾与震(振)动控制、结构智慧监测与运维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青年973计划课题、教育部霍英东基金等国家/省部级课题20余项,以及苏通大桥、南京长江三桥、五峰山大桥、大胜关大桥、马鞍山长江公铁大桥等一批重大工程科研项目。
自然风受地形、地貌、气候等多方因素的影响,呈现出极强的地域随机性,想建大桥就要研究风,了解桥梁的风环境。20世纪初,最著名的一次桥梁垮塌事件——美国塔克马大桥风毁事故,诱因就是风。“大跨度桥梁其实最怕的就是风荷载。所以,无论是大桥修建前的风洞试验,还是修建以后,所做的结构健康监测,都是为了保障大桥的抗风安全。”王浩告诉记者。
20世纪90年代,我国进入桥梁建设的黄金期,但相较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我国在桥梁的抗风研究方面还存在理论不足、设备缺乏等问题,所以,许多风特性参数取值只能向外国借鉴。
缩尺的风洞试验是比较常用的研究方法,在实验室就可以完成。但是,现场的自然风环境极为复杂,受地形、地貌等因素的显著影响,这是缩尺实验所无法模拟的。所以也就使得桥梁的现场实测备受关注。


图片       


实际上,在大跨度桥梁上开展风环境实测工作,具有相当的危险性。但王浩从来没有想过走捷径。越是极端天气的数据越有价值,强/台风要来临时,王浩和他的团队就会提前赶到桥上去布置设备。强风吹多久,他们就在桥上测多久,绝不马虎。

2009年,王浩和团队在苏通大桥测台风“凤凰”。猛烈的风袭击了大桥四五十个小时,他和团队在大桥上待了3天,睡在桥上,风餐露宿,非常疲惫。“全程测量外部干扰因素也很多,需要时时刻刻关注测试数据。”他回忆说。
20多年时间,王浩始终坚持在科研一线,开展桥梁风环境实测,获得了海量的大跨度桥梁桥址区实测台风数据。这不但摆脱了桥梁风场设计参数长期依赖国外的问题,也建立了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据库。经过多年实践和发展,我国桥梁整体建设水平经历了落后、追赶到领先。过程中,王浩团队作出了重大贡献。

图片






 “医生治病救人,我们实际就是桥梁的医生,桥梁如果出了问题,我们就去寻找原因,解决问题,提前排除病害。”王浩告诉记者。为监测大桥的实时数据,王浩团队研发了一系列高精度测试装置,形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精准感知系统。
现阶段,王浩和他的团队,正投身于世界第一大跨悬索桥张靖皋大桥、世界第一大跨三塔斜拉桥巢马大桥等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桥梁工程科研工作,继续为相关世界级桥梁工程全生命周期运维提供专业抗风理论与防灾技术支撑。



来源:江苏科技报


作者:夏文燕

Copyright 2014-2021 江苏省工程师学会秘书处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梦都大街50号东楼528室  电话:025-86670727、025-86670726
  工信部备案号:苏ICP备1506116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