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是一场自我发现之旅,在探索未知的旅程中领悟,在攻克难题的过程中成长。心怀疑问,便踏上征途;专注探索,不辞劳苦,在星空下书写科学的诗篇。在这场旅行中,我们或许会遇见挫折,或许会迷失方向,但只要迎着心中的梦想,星光闪烁,终会照亮前行的方向。
科研之种,悄然发芽
我的科研之旅始于南京这座底蕴深厚的文化古城。高中就读于金陵中学,在学校科学馆的入口处有一面院士墙,陈列着从金陵中学走出的院士校友画像。上学的时候每次路过,我总会不经意间多看几眼,心中萌发出对科学探索的向往,如同一颗种子悄然埋入心田。2009年,我有幸入选东南大学自主招生计划,怀揣着憧憬与期待步入土木工程学院的大门。四年的本科求学时光让我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2013年毕业后,获得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的机会,继续在母校深造,师从长江学者王浩教授,开启了桥梁抗风防灾研究的旅程。2015年取得硕士学位后,我继续跟随导师攻读博士学位;其间,曾于美国圣母大学进行公派联培,师从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Ahsan Kareem教授。2018年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致力于桥梁抗风防灾与智慧监测研究,历任讲师、硕导和副教授、博导。2019年,受国际著名风工程专家徐幼麟教授邀请,兼任香港理工大学Research Fellow。
持续研究,不断深化
在职业生涯起步阶段,我的研究主要聚焦台风作用下大跨度桥梁精细风振分析理论。这是我博士阶段课题的延伸,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的主攻方向。台风作为一种典型的极端气象灾害,具有风速等级高、破坏力强、影响范围广等特点,严重威胁沿海大跨度桥梁的服役安全。针对台风的非平稳特性,我从风谱精细表征、风场高效模拟、风振精准分析三方面开展了深化研究。得益于所取得的一些创新成果,经江苏省工程师学会推荐,我于2019年入选了江苏省科协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这份荣誉让我在科研道路上深受鼓舞,至今记忆犹新。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这一新兴领域激起了我浓厚的研究兴趣。尽管当时人工智能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得益于青托项目的资助,我大胆探索人工智能与桥梁抗风分析的融合方法,并获批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该项目主要开展物理-数据联合驱动的大跨度桥梁台风效应智能预测研究,助力桥梁抗风分析理论的智能化发展。
勤勉努力,服务社会
读书的时候,王浩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的研究要立足实际,解决具体工程问题”。在他的悉心指导下,我的硕士论文、博士论文分别以泰州大桥、苏通大桥为背景,开展相应的抗风课题研究。实际工程问题往往错综复杂,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和长期对细节的专注。记得有一次聆听周绪红院士的学术报告时,他提到“惜时如金,积土成山,功在八小时之外”。这句话让我深有感触,并一直铭记在心。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有一次开展“海葵”台风实测风速的演变谱估计。当时,小波分析理论对我来说较为深奥,连续一周的分析结果都未达到预期目标。面对复杂的理论推导和反复的计算分析,我始终没有放弃。终于有一天在凌晨4点左右,灵光闪现,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那一刻,如同拨开云雾见月明,所有的努力都得到了回报。这段经历不仅让我体会到了科研道路上的甘与苦,更让我明白坚持的重要性。我常常将这个故事分享给我的学生们,希望他们能够得到一些启发,并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不断突破。现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美好的年代,我国桥梁工程蓬勃发展,我们的科学研究也迎来了更多的机遇与挑战。近年来,我们团队有幸参与了张靖皋长江大桥、双屿门特大桥、苏通第二过江通道等国家重点桥梁的抗风防灾研究。这些宝贵的经历让我们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突破与成长,从而为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者简介
陶天友,江苏扬州人,博士,副教授、博导。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江苏省优青、东南大学至善青年学者。兼任中国振动工程学会风致振动与控制专委会秘书长、江苏省工程师学会风工程专委会秘书长、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结构健康监测与控制委员会/计算流体动力学委员会委员。长期致力于大跨度桥梁抗风与智慧监测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8项,核心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课题1负责人)。以第一/通讯作者在ASCE JSE/JEM/JBE、JWEIA、MSSP、中国公路学报等领域权威期刊发表论文42篇,其中SCI收录30余篇(高被引5篇)、EI收录36篇;副主编中文专著2部、“十四五”规划教材2部,参编英文专著1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4项、软件著作权3项;参编国家行业规程/省部级标准2部。排名前3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苏省行业领域十大科技进展等科技奖励,入选中国钢结构协会创新人才奖、央视《发现之旅》全国百名优秀青年党员等荣誉。由江苏省工程师学会推荐并入选江苏省科协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资助对象。